《心经的回响》
这篇文章摘自面子书的发表和评论,一共三千九百多字,说短不短。虽说目前爷并非真实佛教徒,但依曾修持过佛道,对经典还有些许研究,但别误会,这绝对是很正经八百的文章,不是无的放矢的哦。
话说那日在面子书上发文,名《断见》。
阐述爷遇到一位专持《心经》的女学者,她告诉爷,《心经》大意,她已了悟。
爷讶问,有何心得?
她说「诸法空相」,对世间已看破无执。
爷问,那汝余生何义?
她说,生死随缘,更无他求。
然后?
答曰,发大悲心,随缘度众。
将此思维,转赠他人?
答曰,让人了悟,正是如此!
爷问,那于人世间何益?
答曰,世间本空,何来意义?
爷,啊.........汝且保重。
爷说:六百卷大般若经,怎奈一个“断见”了得,持心经者宜深思之!
有A君网友就回覆如下:
《空性》
色即是空:
人活在这世界上、除了吃喝拉撒睡、是没什么意义的;
色即是空:
人活在这世界上、除了吃喝拉撒睡、是没什么意义的;
空即是色:
唯有你为你的人生定义、你的人生才会有价值有意义。
爷回覆说;
『哥说的好啊。或许进一步说吧,如果承认吃喝拉撒睡之外毫无意义,也就不必强调所谓的「色即是空」了。
『哥说的好啊。或许进一步说吧,如果承认吃喝拉撒睡之外毫无意义,也就不必强调所谓的「色即是空」了。
如果说要自己赋予人生定义,那就是用各自的想法对自己人生下定义,正所谓「各自表述」。同时,强调「空即是色」就显得多余了。因为以上两者都是不必接触佛教,而所有人都会在干的事。
说明了「色空空色」就如同告诉人类饿了就该吃,吃了就饱,有便意就拉屎一样的多此一举。
哥虽赋予“色空”二字自我表述。但无可否认却又恰好说出了“色空空色”之意。』(当然他的回覆并非佛家真正意义上的解说,而是他个人对色空的诠释,基本上这种回答并不坏,至少还有积极的精神存在。)
可是接下来他继续回覆如下:
『自性的觉悟、了解因果循环轮回、了解空性智慧、色与空、无常的自然定律;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乃是业力的根源;活在当下、多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修菩萨心、佛心、乃佛法之根本也。南无阿弥陀佛。』
他不继续说这个还好,至少还有理性逻辑思考可言,说了却把他刚才的理解拉下马了,因为这种观点无疑就属于大乘佛教思维的范畴了。
爷马上回应纠正说:
「你说的这些东西,因果轮回、空性、业力、布施、菩萨、阿弥陀佛都是大乘佛教的命题,严格的说并非佛家的正统正念和正见。或者说那是大树的枝叶花果。」(还是插枝驳接那种)
我说:「如果你真的是佛教子弟,真的愿意追溯正统佛法,建议去严正的参考佛教历史,那才是佛教大树的根源,根源如果有误,枝叶花果再美都是虚幻,解决不了人类现实人生烦恼解脱的根本问题。」
A君继续说:
『佛法应当活学活用:持五戒 、八戒主要是要保护我们免受恶业恶性循环;修十善是要让我们学习佛陀菩萨渡人渡己的心态、修慈悲心。』
爷回应说:「或者这样说吧,这里有两种心态对待宗教,就看你是站在甚么角度而已。佛家道家都有他的要意(不是佛教道教),人们当然可以自由从各种角度窥探或诠释。
我目前所说的,不是从一般人的焦点看待,而是从比较严谨的角度出发,既然如此,就该从专业学术角度出发,无论如何诠释,要意肯定不能改变,否则100%模糊了原意。
就好像你是住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从国外人角度可以称呼你为马来西亚人,但如果对方称呼你为马来人,是对方焦点模糊,你就会觉得对方认知也许有误,你自然可以不以为然。但在某种允许的情况下,也许你就会纠正对方的错误,这也是很基本的常识。
说戒律吧,一般在家人最多仅持五戒而非八戒。“恶业循环论”其实就是「因果业障论」。如果加入“菩萨度人度己慈悲心”那间更加不是佛法的正见了。严格来说那是印度「婆罗门」杂入的思想。
既然杂入无论是否活用皆有误,除了不在学术角度看待,学甚么如何用怎么讲都不是问题。
换句话说,那是个人自由发挥,在自己眼皮底下的各自表述,就无关乎你学的是不是正统佛法的问题。你只要自我觉得有用认为慈悲大爱很美好,那就好。
至于“学习佛陀菩萨度人度己的心态”,正确的说真实的佛陀不是菩萨,他了悟解脱道后没有所谓的要“度人度己慈悲心”,那不过是后来宗教发展演变下,塑造形而上神化虚构的一种故事。
他甚至根本没有想说法度人,因为当时的印度社会的条件根本不允许(种姓制度)。
佛法之所以流传也是在免为其难和无心插柳的情况下巧妙缘生,和甚么菩萨大爱慈悲度众心态无关。
人们惯性想象的传承认知,和真实历史现实世界下的情形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对爷就说对,错爷就说错,是一种无关年龄纯粹学术求真求知的学习心态,不是搞刻意针对,希望哥别介意。」
另外C君网友说:
「空,是无常的意思。无常,是一直在变动的意思。我认为这有两层涵义,一是劝人珍惜当下,二是劝人不要太过执着。但是执着这件事情要走中庸之道,我个人认为完全没有执着跟太过于执着都不好,应该做的就去做,心存善念且尽力而为之后,就没有遗憾,那时才可放下执着。
爷回应答:
「很抱歉!空这东西绝对不是无常,无常根本也不是空。
2千500年真实的法义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人们随意可以揣测的,它原本就是有理有据确确实实存在的。不是人们喜欢各自说甚么它就是甚么的。
否则它就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附加论点,说甚么都是的四不像,没有丝毫珍贵可言。
当然,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意思去揣测的佛法,但那仅仅是个人的观点而已,不是真实正确的理据。
我之所以没有真正说破,就是在看谁点中红心,看究竟有多少个人对真正的佛法有心得研究,多少个人是用自己的意思尽情表述而已。」
另外C君网友说:『受教了,愿闻其详!』
爷回应说:
「这样说吧,其实珍贵的东西,并不是体现伟大,不是慈悲大爱、不是良好狂喜的感动,不是随缘放下。
一切没有刻意,它是自自然然的事情,不是迎合市场因素,塞到人家门口的产品课程。它的出现,是为了世间真实现象,实际的状况。
或者说,正法的出现是无需顾及任何人的感受,因为相对于个人感受,它简直就不算甚么。
正法就像一面镜子已经长久的放在那边,准备接受实相的人应当自己主动去获取、去辩证真假、去谦虚学习,不能畏惧艰辛,那样的得到才显珍贵和有意义。
爷也耗费了38年时光和精力诶,呵呵。」
L君网友也分享了一个图片,图片上是一个文字偈语如下: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侧边写是佛陀在灵鹫山付法给大迦叶的偈语。)
但爷说;这种看似华丽词藻又故作高深的笔意论述,一看就知道出自后期大乘,尤其汉传佛教的禅宗灯录,最喜欢搞这种论调,并非出自《阿含》原义。
真正的《阿含》原义朴素无奇,实实在在说明现实人生解脱道一乘法义。不做无谓文字障碍,混淆正法!(注:实际来说,禅宗这种所谓的“顿悟”佛法并非佛陀在世时的本意,它实际上是大乘印度僧人达摩在中国独创一支的宗派。当时汉传佛教趋之若鹜,视之为无上珍宝,开支散叶后,禅宗信徒回溯祖师,这才追溯到大迦叶为28祖的名份上去。美其名佛心印心的方式,付法于大迦叶。)
Z君网友问:
『如果从师父本身的观点来看,那要怎么解呢?难道说心经所说错了吗?心经不是佛说的吗?」
爷的回答是这样的:
『如果承认色即是空,是为「断见」。
『如果承认色即是空,是为「断见」。
如果承认空即是色,是为「常见」。
「断见」和「常见」从原始佛法的角度看,二者都是「邪见」。
如果承认「色空不二」,那就有如后期的大乘的“八不论”,是矛盾且模棱两可的「唯心论」,那有说等于没说,也就是“废话”。不符合原始佛法的「正念」。
可能你会认为佛法如此深广,怎么会是矛盾的呢?
其实有时还真的确实如此,越深广约就让人越模糊越摸不着边际,越摸不着就会各自表述。错误引用,会变成矛盾消极。(尤其在阿育王本身以统治者身份创立的一支以“论藏”为主的佛教新学派〖分别说部〗,加上公然篡改原本佛家的经典《舍利佛阿毗昙经》之后,这也是印度统治者刻意干预制衡宗教,包刮〖印度耆那教〗的作为,但至此造成原始佛教分裂的开始,早期只有经师、律师,没有论师。)
《心经》源自《摩诃大般若经》,而《大般若经》并非第一次、第二、甚至第三次结集出现的原有经典。确实不是出自释迦佛祖之口,是部派大乘佛教后才出现的东西。而且内在贯彻的东西混淆了原有的五蕴六识。
再套入大乘的重点「空性」思想,把原本的《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七事修多罗》的要义给模糊了。
《心经》加入「空性」的元素,恰好就是〖印度耆那教〗和〖奥义书〗内的东西。
我说过,有些东西可以与时俱进,而有核心价值的东西却不能。因为一旦改变了核心价值,就已经不再是原本的东西了。如同奔驰换了丰田的引擎,就不可能还是奔驰了。
(这里再细说,《心经》原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浓缩”出自《摩诃大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也是翻译的次数最多的经典。它的最奇特之处是一开头就是「观自在菩萨」],和一般伪经都引用「如是我闻」的开经偈略有不同。)
(另一个就比较严重的就是结尾的咒语,凡是大乘经典结尾一定有咒语,很多人认为是正常,但在原始佛教咒语是禁戒,佛陀本人最排斥应用咒术,因为咒术和佛陀倡导的「解脱道」无关(不鼓励用咒语诅咒和观想鬼神),况且咒语(梵文)一般出自婆罗门种姓(神权高等种姓),而佛陀当时未免受到婆罗门的牵制,拒绝用梵文而直接用最低贱的平民语(巴利文),因此立下不用梵文和咒语的禁戒,可是后期经典尤其《心经》据学术界记载,是第一部公然违反这项戒条的大乘经典。)
如果要问为啥后期佛教要创造不是佛陀原义的东西(伪经)?
那爷只能回答,这就和印度的历史有相当大的关联了。』(大乘佛教时期已经遍布论师,所作经典都以论为参考主轴,托“佛说”之名而横空出世的经典比比皆是,已经没有所谓「经律二藏上座部长老」结集下见证的经典了。)
话说回来,两千多年后,有多少人还会在意这么一部“中国佛教经典”的真伪问题呢?
29/11/2018 龙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