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

心经的回响


















《心经的回响》


这篇文章摘自面子书的发表和评论,一共三千九百多字,说短不短。虽说目前爷并非真实佛教徒,但依曾修持过佛道,对经典还有些许研究,但别误会,这绝对是很正经八百的文章,不是无的放矢的哦。


话说那日在面子书上发文,名《断见》


阐述爷遇到一位专持《心经》的女学者,她告诉爷,《心经》大意,她已了悟。


爷讶问,有何心得?


她说「诸法空相」,对世间已看破无执。


爷问,那汝余生何义?


她说,生死随缘,更无他求。


然后?


答曰,发大悲心,随缘度众。


将此思维,转赠他人?


答曰,让人了悟,正是如此!


爷问,那于人世间何益?


答曰,世间本空,何来意义?


爷,啊.........汝且保重。


爷说:六百卷大般若经,怎奈一个“断见”了得,持心经者宜深思之!






A君网友就回覆如下:

《空性》
色即是空:
人活在这世界上、除了吃喝拉撒睡、是没什么意义的;

 

空即是色:
唯有你为你的人生定义、你的人生才会有价值有意义。



爷回覆说;
哥说的好啊。或许进一步说吧,如果承认吃喝拉撒睡之外毫无意义,也就不必强调所谓的「色即是空」了。

 

如果说要自己赋予人生定义,那就是用各自的想法对自己人生下定义,正所谓「各自表述」。同时,强调「空即是色」就显得多余了。因为以上两者都是不必接触佛教,而所有人都会在干的事。

 

说明了「色空空色」就如同告诉人类饿了就该吃,吃了就饱,有便意就拉屎一样的多此一举。

 

哥虽赋予“色空”二字自我表述。但无可否认却又恰好说出了“色空空色”之意。』(当然他的回覆并非佛家真正意义上的解说,而是他个人对色空的诠释,基本上这种回答并不坏,至少还有积极的精神存在。)



可是接下来他继续回覆如下:
自性的觉悟、了解因果循环轮回、了解空性智慧、色与空、无常的自然定律;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乃是业力的根源;活在当下、多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修菩萨心、佛心、乃佛法之根本也。南无阿弥陀佛。』



他不继续说这个还好,至少还有理性逻辑思考可言,说了却把他刚才的理解拉下马了,因为这种观点无疑就属于大乘佛教思维的范畴了。



爷马上回应纠正说:
你说的这些东西,因果轮回、空性、业力、布施、菩萨、阿弥陀佛都是大乘佛教的命题,严格的说并非佛家的正统正念和正见。或者说那是大树的枝叶花果。」(还是插枝驳接那种)

 

我说:「如果你真的是佛教子弟,真的愿意追溯正统佛法,建议去严正的参考佛教历史,那才是佛教大树的根源,根源如果有误,枝叶花果再美都是虚幻,解决不了人类现实人生烦恼解脱的根本问题。



A君继续说:
佛法应当活学活用:持五戒 、八戒主要是要保护我们免受恶业恶性循环;修十善是要让我们学习佛陀菩萨渡人渡己的心态、修慈悲心。』



爷回应说:「或者这样说吧,这里有两种心态对待宗教,就看你是站在甚么角度而已。佛家道家都有他的要意(不是佛教道教),人们当然可以自由从各种角度窥探或诠释。

 

我目前所说的,不是从一般人的焦点看待,而是从比较严谨的角度出发,既然如此,就该从专业学术角度出发,无论如何诠释,要意肯定不能改变,否则100%模糊了原意。

 

就好像你是住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从国外人角度可以称呼你为马来西亚人,但如果对方称呼你为马来人,是对方焦点模糊,你就会觉得对方认知也许有误,你自然可以不以为然。但在某种允许的情况下,也许你就会纠正对方的错误,这也是很基本的常识。

 

说戒律吧,一般在家人最多仅持五戒而非八戒。“恶业循环论”其实就是「因果业障论」。如果加入“菩萨度人度己慈悲心”那间更加不是佛法的正见了。严格来说是印度婆罗门杂入的思想。

 

既然杂入无论是否活用皆有误,除了不在学术角度看待,学甚么如何用怎么讲都不是问题。

 

换句话说,那是个人自由发挥,在自己眼皮底下的各自表述,就无关乎你学的是不是正统佛法的问题。你只要自我觉得有用认为慈悲大爱很美好,那就好。

 

至于“学习佛陀菩萨度人度己的心态”,正确的说真实的佛陀不是菩萨,他了悟解脱道后没有所谓的要“度人度己慈悲心”,那不过是后来宗教发展演变下,塑造形而上神化虚构的一种故事。

 

他甚至根本没有想说法度人,因为当时的印度社会的条件根本不允许(种姓制度)

 

佛法之所以流传也是在免为其难和无心插柳的情况下巧妙缘生,和甚么菩萨大爱慈悲度众心态无关。

 

人们惯性想象的传承认知,和真实历史现实世界下的情形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对爷就说对,错爷就说错,是一种无关年龄纯粹学术求真求知的学习心态,不是搞刻意针对,希望哥别介意。


另外C君网友说:
空,是无常的意思。无常,是一直在变动的意思。我认为这有两层涵义,一是劝人珍惜当下,二是劝人不要太过执着。但是执着这件事情要走中庸之道,我个人认为完全没有执着跟太过于执着都不好,应该做的就去做,心存善念且尽力而为之后,就没有遗憾,那时才可放下执着。



爷回应答:
很抱歉!空这东西绝对不是无常,无常根本也不是空。

 

2千500年真实的法义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人们随意可以揣测的,它原本就是有理有据确确实实存在的。不是人们喜欢各自说甚么它就是甚么的。

 

否则它就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附加论点,说甚么都是的四不像,没有丝毫珍贵可言。

 

当然,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意思去揣测的佛法,但那仅仅是个人的观点而已,不是真实正确的理据。

 

我之所以没有真正说破,就是在看谁点中红心,看究竟有多少个人对真正的佛法有心得研究,多少个人是用自己的意思尽情表述而已。



另外C君网友说:『受教了愿闻其详!


爷回应说:
这样说吧,其实珍贵的东西,并不是体现伟大,不是慈悲大爱、不是良好狂喜的感动,不是随缘放下。

 

一切没有刻意,它是自自然然的事情,不是迎合市场因素,塞到人家门口的产品课程。它的出现,是为了世间真实现象,实际的状况。

 

或者说,正法的出现是无需顾及任何人的感受,因为相对于个人感受,它简直就不算甚么。

 

正法就像一面镜子已经长久的放在那边,准备接受实相的人应当自己主动去获取、去辩证真假、去谦虚学习,不能畏惧艰辛,那样的得到才显珍贵和有意义。

 

爷也耗费了38年时光和精力诶,呵呵。



L君网友也分享了一个图片,图片上是一个文字偈语如下: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侧边写是佛陀在灵鹫山付法给大迦叶的偈语。)



但爷说;这种看似华丽词藻又故作高深的笔意论述,一看就知道出自后期大乘,尤其汉传佛教的禅宗灯录,最喜欢搞这种论调,并非出自阿含原义。

 

真正的阿含原义朴素无奇,实实在在说明现实人生解脱道一乘法义。不做无谓文字障碍,混淆正法!(注:实际来说,禅宗这种所谓的“顿悟”佛法并非佛陀在世时的本意,它实际上是大乘印度僧人达摩在中国独创一支的宗派。当时汉传佛教趋之若鹜,视之为无上珍宝,开支散叶后,禅宗信徒回溯祖师,这才追溯到大迦叶为28祖的名份上去。美其名佛心印心的方式,付法于大迦叶。)



禅宗最早起源于楞伽师,以修习楞伽经》为主,与印度部派佛教后期的《唯识学》和《如来藏学派结合有着很深的关系。另一个在中国创派开支的就是专门诵唸佛号的净土宗)



Z君网友问:
如果从师父本身的观点来看,那要怎么解呢?难道说心经所说错了吗?心经不是佛说的吗?



爷的回答是这样的:
如果承认色即是空,是为「断见」。

 

如果承认空即是色,是为「常见」。

 

「断见」和「常见」从原始佛法的角度看,二者都是「邪见」。

 

如果承认「色空不二」,那就有如后期的大乘的“八不论”,是矛盾且模棱两可的「唯心论」,那有说等于没说,也就是“废话”。不符合原始佛法的「正念」。

 

可能你会认为佛法如此深广,怎么会是矛盾的呢?

 

其实有时还真的确实如此,越深广约就让人越模糊越摸不着边际,越摸不着就会各自表述。错误引用,会变成矛盾消极。(尤其在阿育王本身以统治者身份创立的一支以“论藏”为主的佛教新学派〖分别说部〗,加上公然篡改原本佛家的经典《舍利佛阿毗昙经》之后,这也是印度统治者刻意干预制衡宗教,包刮〖印度耆那教〗的作为,但至此造成原始佛教分裂的开始,早期只有经师、律师,没有论师。)

 

心经源自《摩诃大般若经而《大般若经并非第一次、第二、甚至第三次结集出现的原有经典。确实不是出自释迦佛祖之口,是部派大乘佛教后才出现的东西。而且内在贯彻的东西混淆了原有的五蕴六识。

 

再套入大乘的重点「空性」思想,把原本的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七事修多罗的要义给模糊了。

 

心经加入空性的元素,恰好就是印度耆那教〗和〖奥义书内的东西。

 

我说过,有些东西可以与时俱进,而有核心价值的东西却不能。因为一旦改变了核心价值,就已经不再是原本的东西了。如同奔驰换了丰田的引擎,就不可能还是奔驰了。



(这里再细说,《心经》原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浓缩”出《摩诃大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也是翻译的次数最多的经典。它的最奇特之处是一开头就是「观自在菩萨」],和一般伪经都引用「如是我闻」的开经偈略有不同。)



(另一个就比较严重的就是结尾的咒语,凡是大乘经典结尾一定有咒语,很多人认为是正常,但在原始佛教咒语是禁戒,佛陀本人最排斥应用咒术,因为咒术和佛陀倡导的「解脱道」无关(不鼓励用咒语诅咒和观想鬼神),况且咒语(梵文)一般出自婆罗门种姓(神权高等种姓),而佛陀当时未免受到婆罗门的牵制,拒绝用梵文而直接用最低贱的平民语(巴利文),因此立下不用梵文和咒语的禁戒,可是后期经典尤其《心经》据学术界记载,是第一部公然违反这项戒条的大乘经典。)

 

如果要问为啥后期佛教要创造不是佛陀原义的东西(伪经)

 

那爷只能回答,这就和印度的历史有相当大的关联了。』(大乘佛教时期已经遍布论师,所作经典都以论为参考主轴,托“佛说”之名而横空出世的经典比比皆是,已经没有所谓「经律二藏上座部长老」结集下见证的经典了。)



话说回来,两千多年后,有多少人还会在意一部“中国佛教经典的真伪问题呢?



29/11/2018    龙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