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星期日

沙門尊位论古今

















沙門尊位论古今




人类因为习惯于对宗教信仰的膜拜,早已经习惯把宗教教主等同仙佛神圣来膜拜,造成现今社会大量新兴宗教教主出现,然而宗教教主自诩仙佛转世,籍以仙佛之名自居,已把受世人种种供养当成是必然的事。




以佛教为例,佛教信徒向来对僧人或僧团的定义甚高,而在古代是不是也同样如此呢?翻查古印度历史,其实当时印度「吠陀婆罗门教」(Vedic Brahmanism)称独自修行者为「沙门」(samana),而修行者团体称为「僧伽」(Sangha),原意是“众人会聚”的意思,此词汇源自古印度各城邦中的“贵族集会场所”。




印度各个不同派别的沙门修行者,都各自有自己的僧伽,来聚集徒众。而这些行者,大都是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个体户。




后来印度又出现了「佛教」、「耆那教」、「顺世教派」等,思想虽然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对印度婆罗门教的政教权威,吠陀因果轮回论文化思潮有冲突,此外就是当时社会的种姓阶级制度。对于这种社会现状革新的思潮,印度史称“沙门新思潮”。




印度婆罗门教极重视阶级划分,将人类分为贵、优、贱、劣之别,即所谓的「婆罗门」宗教士与学者,「剎帝利」贵族与战士,「吠舍」商贾与农夫,「首陀罗」农夫与奴隶,四个种姓阶级。(四个种姓都各自有贫富,且不能通婚,但婆罗门种姓居住城市,穷人最少,这种制度的形成,也直接造成印度的人种严重分化和歧视,另有一种甚至不被纳入四种姓的最下贱民是「哈哩真」或「达利特」。)




而佛陀在所设立的团体,是完全以人格之尊重而组成,提倡“人我平等”制度。凡进入团体的每一成员皆须舍弃过去的阶级、财富、名誉、地位,仅有「内修果证」的层次差别,也造成在短时间内,印度许多各派沙门被佛教思想吸引而形成一大僧伽聚落,这又使到后来的沙门都被泛指为佛教的僧人、比丘或僧伽团体。(诸:除一些释迦皇族近亲外,当时被吸引大多是低等人民,其他高阶族群是不会舍弃富贵权位的,其他印度地区更不可能,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一,佛陀反对不平等种姓制度,体现了他的「人我平等」的理想。他还举了个比喻,意思是:四大河水流归于大海后,只有同名叫着海水,印度四大种姓如果都回归佛陀教育(当时佛教只是学派,不是宗教),就是释迦族的人。(释迦族(Sakya)属「剎帝利种姓」,一个以“崇拜太阳”为信仰的族群,在当时群雄割据的印度,只是一个被打压的小国而已。)




这里顺便一体,这句话后来纳入《增一阿含经》,东晋时期流传到中国,搞到后来中国僧人以释为姓,其他国家的僧团都不性释,这是后话。





第二,因为佛陀宣传《缘生法》的道理。就是说,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待缘而生的,否定了古印度神「梵天」(brahma)创造世界的学说,同时也否定了传统的「宿命论」。




佛陀其实不否定因果,但他的因果不同于印度教的因果,他认为任何因果只是现生因缘的诸多条件之一,是可以通过所谓的现生作业(现世行为),聚集因缘而被转化的,这点我是极为赞同,甚至为此还写过《再论因果业报》一文。




话说回来,沙门僧团既然提倡的是「人我平等」,反对不公平的种姓社会阶级制度,自然就不会要求人们对僧众崇拜,而把自己摆在高阶位,否则的话岂不是等于另创一个社会阶级制度?




僧团是以修持「解脱道」为目的地,他们生活的理想规范就仅在「四依住」,“依”是依靠,“住”的意思是生存或生活,也就是说,比丘应该依靠“四种生活来源”养命。




第一,依乞食,每日午前行乞食一次以充腹。

第二,依粪扫衣,聚合各地的废布碎布染制成他们的特定颜色再御寒。

第三,依树下住,印度气候温暖且有足以避露遮荫的大树,所以佛教沙门依树下住。

第四,依陈弃药,陈弃药,就是聚合所有旧药,用以医治各种疾病。

 


另外有「八事」,对于僧团来说是不清净的,所谓“不清净”不是说肮脏的意思,而是会让你产生不舍而挂念的心,变成分心自扰而扰人,属于“障道”障碍修持的行为,所以必须舍弃。




这八件事物是:田宅园林,种植,储积谷物,蓄养仆人,畜养禽兽,捉持钱宝贵物,蓄毯褥釜镬,蓄象金饰床。




看,既然僧团制度如此严苛,怎么还会希望受人们供养膜拜呢?所以当时佛陀制定不允许制造偶像膜拜,因为一旦膜拜的习惯成立后,对于缺乏正确教育的大多数穷苦老百姓来说,就必然会当成印度神来拜,这就歪曲了佛法正知、正见、正思维的教育初衷。




再说,佛陀这称号在印度不过是个“老师”的尊称而已,别忘了当时与佛教齐名的「耆那教」创办人也叫“佛陀”。佛陀不是那佛法变质后的“无所不能的佛”。




据说佛陀当时说法甚至只是平等席坐,不愿坐高位,这才符合他的「人我平等」之道,然而众沙门要他坐高位,仅仅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而不是刻意造成团体内部阶级化的。




从古今社会现象论,要知道宗教人物一旦被塑造成偶像,被人捧上神台后,马上就会变成如神一般的教主,这就会形成神与教主合一,就一定会有等级之分,如果是这样,那和当时的印度婆罗门教拜三大神,岂非没啥区别?




那干脆把佛陀纳入印度教,说是他们神的分身转世,摇身一变上了婆罗门神桌不就完了?这会是佛陀的意思吗?(其实在后期的印度教就是通过这种说法来矮化和打压佛教的,这个说法甚至一直流传到现在。)




所以后期的佛教早已脱离原貌,完全变成一般社会主义的尊卑阶级的形态,似乎更接近早期印度婆罗门的沙门,更甭论其它宗教,甚至在一些佛教国家,僧人是可以不必跪拜统治者的。这种受神化尊崇的现象延伸,导致现代一些僧人无视戒律存在,生活极尽奢侈,饮食讲究,寺庙典雅豪华,出入有名车司机载送,像皇帝般高坐法座,受人民百般拥护供养。甚至你会怀疑这是出家人吗?




试想想,旧时一个真正证果的阿拉汉(Arahant),还会有受人供拜,养尊处优的欲望吗?其实除非你有供奉其他神像,否则我建议,纯南传高僧偶像供奉者不必高供在位(其实一些南传佛教国家的供桌是很低的),更不该把图像挂在大门上镇宅或避邪,因为他不是看门的佣人,其二是不必上香,其三不必跪拜。越是高僧越不用跪拜,这样反而更合乎原始佛教初衷。




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沙门是比较尊贵的,要填饱肚子自然不是难事,人们供养他们是应该的,因为这些沙门懂得复杂的祭祀仪轨,相等于原始部落的巫师,他们可以支配天神甚至和天神沟通,供养行为方面都要有恭敬心,甚至要跪下来大量布施供养。




而佛陀的制度则要僧团主动去向人民乞讨食物,也没有文明规定说有僧人来你就要很尊敬的跪下来供养他吃饭,别忘了当时婆罗门教徒是极度瞧不起佛教这个新兴教派的,相反的是,主家愿给啥他只能吃啥,连嫌都没的嫌,还要好话感激,祝福主家一番呢。




况且一般人不受僧团制度约束,如果他对僧团有尊敬之心,偶向他合十微微行个礼(鞠躬)就已经很足够了,有时甚至连合十都不用,因为对于提倡平等地位的僧团,这也是多余的,他不会因为你没有合掌跪拜表示尊敬而降罪于你,你也不会因此而少了根毛,反而是沙门要尊重你。




另一个重点是,僧团或僧人不会因为你的跪拜供养而“赐福”于你,这里的“祝福”仅仅是客套话,因为这原本就不是他的目的,供僧仅仅是施舍给修持者食物的平常举动,而供了“有福报”是人类有求回报心态的一种变态的误传,目前更是宗教物资供应商所倡导的广告。




是在数月前某日晨起突然脑海围绕这个课题,心想怎么没人关注过这个问题,故而整理出把它写下来。并非信徒,也不提倡宗教,所以愿意站在客观的学术角度,剖析探讨让我们,甚至下一代迷失的宗教及信仰问题,纠正观点使大家受益,这是我仅能为社会做的。




不久前有个学员在我对他分析此事的两个星期后对我回应说,把他们高高供奉求甚么都没有应验,把他们请下来后啥都不求,只是偶尔鞠个躬,反而事事顺利!




爷在想,他们(沙门)要的,其实本来就是这样,这「人我平等」一招,也算是一个秘诀吧,哈哈!




17/10/2016    龙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