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的真相(二)之 雄才大略论楚相叶公
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其父沈尹戌是大夫,曾在吴楚之战中屡立战功。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南叶邑镇)。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当时的他才廿四岁。
沈诸梁到了叶地之后,自称叶公,而且,在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大兴水利,增强国力上,颇具治绩。并制定出了修建东西二陂的工程计划,发动叶邑百姓开工兴建。西陂主要用于拦洪,东陂主要用于蓄水,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
东西二陂的修建,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古代小流域治理的先河。也是中国史上最早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之一,比都江堰早两百多年,比郑国渠早三百多年,东西陂遗迹至今尚存。
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楚国重臣白公胜叛乱,杀死了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劫持楚惠王欲自立,楚国一时战云密布。消息传到叶邑,叶公决心从叶地起兵平息叛乱。原被白公召去参与叛乱的将领见叶公的军队人强马壮,军纪严明,纷纷阵前倒戈,一起杀入城中。
叶公救出惠王,收拾残局,重整朝纲,被楚惠王加封为「令尹兼司马」,身兼军政两大权于一身,所谓入则领政、出则统军。令尹、司马为楚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中原诸侯的宰相,非王室贵族不能担当,这在当时的楚国,算是空前的。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孔子听闻叶公政绩显赫,专程从蔡国到楚国叶地拜访叶公论政,希望能得到叶公的重用。在此期间,叶公不仅向孔子请教治国理念,还和他讨论了伦理与道德的标准问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叶公问政」。
孔子告诉叶公,为政应当注意使得“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为政者首先要赢得民心,能让辖区内的人都敬佩你,让远方的人都归附于你,那就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了。」
一日,叶公问道:「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意思是:「我家乡有一个非常直率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一只羊,他公然向丢羊的人告发,结果让他父亲吃了官司,那此人是孝还是不孝呢?」
孔子却断然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意思是说:「是不孝,父子是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正确做法应该是,父亲为儿子隐瞒一些事,儿子也该为父亲隐瞒一些事,我们的率直是不同的。」
对于父亲的「顺手牵羊」,儿子怎样做才对的问题,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因为儒家理念基础是以长辈为尊的。由此不难推论出:如果君王以国家的名义做坏事,臣子还是必须为尊者“讳”的,而“正义”这二字就摆在其次了。对此,叶公就大有理由怀疑孔子「近者悦,远者来」的正义性了,由此导致了两人政治理念的不合。
一天,叶公因为想多了解孔子为人,便向子路询问,可子路不愿针对此事作出回答。孔子知道后责怪子路说:「汝奚不对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你为什么不告诉他,我的为人是:学习时会忘了吃饭,快乐时就忘了忘忧愁,甚至忘了自己年老,就这样说而已!」
因两人观点不一致,孔子的叶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结果,于是离叶北返。有一说词是,孔子的门人为此事不满。后来一些儒士借用叶公名誉,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鲁哀公喻作伪君子的同时,连同叶公也一并打击。
公元前475年,是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分界的年份。此时年事已高的叶公,因有感年轻一代朝气蓬勃,若把权力交付他们,会更有利于楚国的兴旺。于是毅然退位,把令尹一职让给公孙宁,把司马一职让给公孙宽,此即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让贤」。之后,叶公回到叶地,安度晚年。
叶公终老于叶地后,其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姓为叶姓,是为叶姓最初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海内外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叶公临终前留下遗言:「不要误听小人诡计,而败大谋;不要轻信妾妇媚语,而废正人;不要偏听宠臣谄言,而非善良。」寥寥数语,道出叶公治理家国的基本观点。叶公死后葬于叶邑澧水之滨。后汉史学家应劭称其:「忠于社稷、惠恤万民,方城之外,莫不欣戴。」
另,楚国人是有着很强民族气息的强大民族,他们当时的图腾崇拜是凤凰,而中原的图腾崇拜才是龙。至此我们发现,传说始终不敌历史真相,但是现今当世,哪个儿童不曾阅读过“叶公好龙”的故事书或者视频长大?而人们在受古代寓言故事误导下,声声谴责叶公言不由衷之时,从不肯去翻阅典籍以寻求真相,岂不可悲?叶公诸梁者智勇双全,实乃楚国一代英雄人物也。
是以此文,雪我先祖叶公之辱,还我与氏族宗亲一个真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