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与宗教史考(十八)》
《佛家學派7》
18.《佛家学派变质的罪魁祸首》
要谈第三次结集前,就不得不谈「孔雀王朝」的 阿育王,正是此人将「佛家」
推入部派分裂、流变、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们从前面的17章可以知道,印度的历史记录多从史诗中口传,难以清楚其确实年代,而较为能够确定的时代记录,是始于 阿育王。
因此,阿育王 年代的确定,不仅是探究印度历史的时间定标,同时也是确定 释迦牟尼 年代的基础,并且对于厘清初期「佛家」演变的史承和缘由,有着相当重大的关连性。
由于厘清初期「佛家学派」演变的史实,有助于厘清「佛家正法」被篡改变易的缘由与过程,并藉由「以史探经,以经证史」的考证,可以回复「佛家正法」的原貌,籍此以引摄世人重新认识「佛家之道」。所以确定 阿育王 年代所作出的事,对于“正法”的探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事。
《经律二部僧团的发展》
这时候「经部」和「律部」的发展已经衍生出第二和第三代人物,算是「佛家学派」强盛时期。
北方「经部」:「阿难系」的「摩偷罗部僧团」(雪山部)第二代大弟子是 商那和修,第三代是 优婆鞠多 。
东方「律部」:「优波离系」的「毗舍离部僧团」的第二代大弟子是 树提陀沙 ,第三代是 陀沙波罗 。
《阿育王背景和政治手段》
当年 有「孔雀王朝」之称的「摩揭陀国」首府「华氏城」(Paṭaliputra) 就建立在北印度中央位置。(公元前322 - 公元前185年)阿育王 属于此王朝的第三代王室人物。
阿育王 自小脾气燥烈,性格残暴自私,为王子时,因为不是太子(长子),所以并未得到他父亲也就是「孔雀王朝」的第二代国王 频头沙罗 (Bindusara) 的宠爱,而且 频头沙罗 也看出和担忧这孩子的野心,可能会威胁到其长子储君的地位。
因此故意派 阿育王子 到偏远的「塔克西拉」(Taxila)去平乱。当乱事顺利平
定后,又恐其坐大,而再次被派往「优禅尼」(Ujjayini)。
《宗教的控制和企图》
当出征于「优禅尼」时,中途经过「末瓦国」(Malwa),为了增加自身的声势与实力,以利将来争取天下,遂娶了当地 卑提写(Vedissa) 大富长者的女儿 缔维(Devi)为妻,生了 王子摩哂陀(Mahendra)和 公主僧伽蜜多(Sanghamitra)。
接着,「耆那教」信徒的他,又积极的拉拢当地的宗教势力,为了建立个人的“政教势力”,还亲近「佛家学派」的 尼拘律陀 ,也籍此亲近「优禅尼」地区的「佛家」主导者,也就是自称「分别说者」的 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ssa)以巩固势力。(此人并非释迦牟尼弟子之一的目犍连)
当 频头沙罗王 逝世后,阿育王子 马上起兵争夺天下,杀死自己的诸多兄弟包刮太子。在 阿育王 即位后数年,担任副王的 阿育王之弟 帝须(Tissa),因为忌惮王兄 阿育王,倍感生存压力,于是出家于「优禅尼僧团」,依 目犍连子帝须的弟子 摩诃昙无德(Mahadhamma-rakkhita)为师。
《孔雀王朝与耆那教》
「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是 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后来出家成为「耆那教天衣派圣者」,并在「耆那教」享有一定名声。第二代国王 频头沙罗 (Bindusara)自然信奉「耆那教」,或者说,「耆那教」在当时已经是「孔雀王朝」的王室信仰。
阿育王 自小就跟随疼爱他的祖父,自然是「耆那教」信徒,而且经常资助「耆那教」的发展。
但后来看着「佛家学派」的声势日渐盛大,影响了许多不同阶级的印度人,当中不乏「耆那教徒」,看着圣人祖父信仰的宗教僧团人才逐渐流失。这才造成 阿育王 起了想吞并、控制和利用「佛家僧团」的企图心。他的野心强大,但事情发展往往始料不及。
公元前227年左右,阿育王 登位后,即积极的建立王家在「佛家」中的权威地位。一方面安抚 「经部 摩偷罗部的阿难系僧团」,接近「摩偷罗僧团」第三代主导者 优波鞠多,又依 优波鞠多 的建议,巡礼 释迦佛陀 一生行迹等诸圣地,建造塔、柱表彰圣德。
另一方面,又进一步的拉拢 「律部 优波离系」在「优禅尼地区」的僧团,让 王弟帝须、王子摩哂陀、女儿僧伽蜜多 及 女婿,都出家于「优禅尼僧团」。
阿育王 安排 摩哂陀王子 依「优禅尼地区」僧团的主导者,优波离 的第五代弟子 目犍连子帝须(分别说者) 出家,并以 「律部 毘舍离僧团」的 大天比丘(Mahadeva)为「十戒戒师」,又依「迦湿弥罗」地区传说出自 阿难 师承的 末田地(Madhyantika)(又称末阐提)为「具足戒师」。
阿育王 刻意安排 摩哂陀王子 在「佛家」当中发展声势的企图,是显而易见,而 目犍连子帝须 应当是明白 阿育王 的政治用心。
阿育王 登位期间亲近佛家的一连串大动作很自然的引起「王室耆那教长老」的妒忌和不满。阿育王 于是采取高压手段压制,据说压制期间还杀了人。
《靠僧团势力治国》
自此以后,阿育王 共笼络了三大僧团势力:
1)北方「经部阿难系」的「摩偷罗部僧团」。
2)东方「律部优波离系」的「毗舍离部僧团」。
3)西南方「律部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等地的僧众,如 目犍连子帝须(分别说者)和后来居住在「华氏城鸡园寺」的 大天比丘 等人。
或可以严格的说,这第三股僧团势力,其实就是 阿育王 本身安插在第二势力「律部优波离系、毗舍离部僧团」名誉下的一股强劲的“暗势力”。套一句现代话它就是一粒重磅的计时炸弹。
当 摩哂陀王子 出家后,不仅受到重视,并且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目犍连子帝须 甚至破例的将弟子千人交由初出家的 摩哂陀王子 领导,其声势甚至已经超越了 目犍连子帝须,甚至有接班之嫌。这些,都是来自 阿育王 的布局。当时还在「首都华氏城」建立「王家寺院鸡园寺」。
这一系列的安排和部署,是因为经过统一战争后,想要藉由提倡和平主义的「佛家」来维持稳定战乱后统一的王朝,并藉由王族的势力影响,控制「佛家」的发展。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在印度这种神话国度,能控制得了宗教,就等于控制了人心。阿育王 虽然残暴,但在治国的政治手段考量上却非常聪明,这些在「锡兰」 觉音论师 著作,汉译《善见律毘婆沙》和《阿育王传》皆有记载。
《大天五事》
公元前270年左右,是 阿育王 登位之初,也是 释迦牟尼 入灭後的116 年,也是发生「十事论争」后的第6年,又发生了 大天比丘(Mahadeva) 的「五惡見事」论争。
「大天五事」是后期佛教界的称谓,其实也称「五恶見事」或「五事异法」。
据说,大天比丘 原本是个“外道”,出家于「律部优波离系、毗舍离僧团」的他却转而附会「首都华氏城」王家寺院「鸡园寺」的「律部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大天 擅于笼络人脉,出家不久已经成立了属于他个人的「大天学团」。
当时 大天 在「王家寺院鸡园寺」的「布萨」(斋戒日)故意当众提出诋毁僧团内「阿拉汉」是“身体不净而且有漏”的五件事,续而引起轩然大波。
古代经典的翻译是:「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上面看起来是五言四偈,实质上是有五个重点,1.余所诱,2.无知,3.猶豫,4.他令入,5.道因声故起。最后的“是名真佛教”的“是名”二字,就是含有“贬义和诋毁性”的话了。
这五事都是指向「阿拉汉」的身心,他说虽然说「阿拉汉」断除淫欲,但仍然有无法脱离的烦恼,翻译成白话就是:
1.梦遗、流鼻涕、大小便。
2.还是有疑惑存在。
3.遇事仍然会犹豫。
4.要依靠老师去证明来自己是阿拉汉。
5.虽然说解脱,但还要整天说世界是苦。
6.这就叫着 释迦牟尼 的真正教法。
所以他认为「阿拉汉」没有证解脱道,仍然是凡夫一个。当时此事一发不可收拾,还诱发了两大传承,即「经部阿难系」的「摩偷罗部僧团」和支持 大天 的「律部优波离系」「优禅尼僧团」的对抗,争辩一时无法得到平息。
这第三股势力终于引爆,事件的发生致使更多的「阿难系摩偷罗部」长老得到通知,并动身前往「华氏城鸡园寺」以便平息此事。再说,这原本就是僧团内部的事,所以由僧团长老们就像处理「十事论争」的事情一样,共同做出「揭摩会议」来裁决是最正常不过的事。
然而,最奇特的是,发生那么大件事 阿育王 居然没有迎请 经部和律部两大第三代传承主导者即「优波鞠多」和「树提陀沙」前来议事,反而转支持和委任第三股势力「优禅尼僧团」的 目犍连子帝须 全权代表 阿难系和优波离系的两大师承,似乎有边缘化两大派系长老之嫌。
话说当天 阿育王 竟然出席对此事作出“政治性干预”,甚至偏袒的选择站在 大天 的立场,这使得「经部阿难系」的「摩偷罗部僧团」长老们无法作出「僧律揭摩会议」,作为平息僧争的途径。
阿育王 首先要求所有僧众一起说“和合戒”,意图要求「阿难系摩偷罗部僧众」无条件接受此事,接着又遵循 大天比丘 的要求用投票表决以图人多取胜。
投票原本就不是僧团「揭摩会议」的合法章程,但碍于 阿育王 出面干预,只好暂且破例随顺。
但对于「阿难系摩偷罗部僧众」来说,似乎起了一个不好的开头,对于 阿育王和 大天 来说,计划才刚开始。
而 目犍连子帝须(分别说者) 则更绝,一方面承认“阿拉汉无漏”,但仅仅限定在 释迦牟尼 身上,至于其他阿拉汉则“不等同” 释迦牟尼 的成就,所以是“有漏”。
这已经是很明显的在逼迫承认,他目的就是要强行压制此事,套一句现代话就是:“硬吭人家吃死猫”。
《耆那教观点看大天五事异法》
注:从「解脱道」的角度看,大天比丘 的问题,正好昭示了他对证得「阿拉汉」层次的不解和臆想,以为成就「阿拉汉」层次就像成了「婆罗门教」的“神”或者“梵”一样。
同时也让人不得不揣测 大天 身份的两种可能,其一就是他确实对「解脱道」不什了解或根本就不想了解。
其二,或者说他根本就是被刻意安排来专门挑事找碴,贬低打击整个「佛家学派」僧团,让他们出丑难以下台以及让支持者失去信心的计划。
其实,如果用 大天 本身提出的“五事”反观「耆那教」,你会看得更清楚。撇开「耆那教」有妻室在家修持的「白衣派」咱们不说,「天衣派」出家最高境界是「苦行」,「制御、持五戒」。
五戒中就有“断欲”之戒,还有「寂静」和「解脱」,也就是「独自裸体禅修」和「绝食」,这是他们的修持要求和准则,不是「佛家学派」的准则。套句现代的话就是,你不能拿自己主观角度去审核他人。
再说,一个人在户外裸修、绝食、不睡觉,因为身体无法补充能量,生理欲望绝对会自动减到最低,甚至连屎尿都会减到最少。但不可能也没有眼屎、鼻涕、耳屎和唾液吧?不睡觉当然无梦,根本谈不上被梦境主导。如果一旦森林出现毒蛇猛兽,心中会不会因此惧怕、犹豫或困惑,这就是死无对证的问题了。
另外,只要肯“裸体苦修不睡”就是“圣人”,肯“绝食而死”就是“仙人”,这“最高境界”当然无需任何老师去印证,或者说“所有人”都能印证了。
从这个角度你会发现,大天 会用“五事”去针对「佛家学派僧团」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大天比丘和阿育王的关系》
「五事异法」事件对学术界引起探讨的兴趣,并从各项典籍和历史,找出 大天比丘 的事迹并分析如下:
大天 本来就是支持第二任国王 频头沙罗王 的「王室耆那教徒」。因为王室教徒嫉妒不满反对 阿育王 亲近佛家而遭到杀戮,大天 籍此转为效忠和支持 阿育王。
所以他的出家改教只是一种附和与随顺,说难听些就是成为 阿育王 在「佛家僧团」的内应和监视,伺机颠覆和牵制「佛家学派」。(公元二世纪有一部论记载 大天 曾经杀父母兄弟和佛家僧人,但此信息比较不靠谱。)
大天 既然可以入住「王家寺院鸡园寺」,还可以成立自己的「大天僧学团」,背景实不简单。
有一个奇特现象是,摩晒陀王子 出家,受戒的长老却不是「律部优波离系、毗舍离僧团」的主导长老 树提陀沙 ,反而是 大天比丘 ,足见其中隐情微妙。
「王家寺院鸡园寺」内大部分都是新出家的年轻僧人,而且大部分都是「耆那教」外道,真正的 律部「优波离系毗舍离长老」根本不多。可见都是一些亲 阿育王 执行王命的人马。
一个刚出家依止「佛家」的僧人,竟然胆敢带头在「王家寺院鸡园寺」公然挑战「佛家学派僧团」提出贬低「阿拉汉」的事。因为除了得罪于佛家僧团长老和阿拉汉,另一方面在王家寺院搞事有随时被砍头的生命危险。可见要不是执行命令,一般人不敢冒然做出这种事,何况还有个「耆那教」的王撑腰。
《分别说者。目犍连子帝须》
至於 目犍连子帝须(分别说者)学术界认为,他其实并非 律部长老 优波离 的第五代弟子,或者可以这么说 目犍连子帝须 的「优禅尼僧团」和 大天比丘 的「大天学团」以及 摩哂陀王子 的「王室鸡园寺」都一样,里面都是冠上「律部优波离系」的名誉,实质上是在破坏整个「佛家学派」的假僧团。
这三个关键人物的背后,其实都是 阿育王 御用的僧人,真实的身份都是「耆那教徒」。
《经部阿难系的无声抗议与阿育王的追杀令》
由于此事造成外界人士对「佛家」及「四果僧众」造成严重诋毁、误解和打击,加上没有遵循僧团正规方法圆满解决,促使正统的「阿难系摩偷罗部僧众」对王室极度失望并举行了合乎「经、律」的「覆钵法」。
所谓「覆钵法」,就是此后不再接受任何无理诋毁者的供养,全数退出「王家寺院鸡园寺」,返回「摩偷罗国」,从此不再涉足。
然而此举将造成 阿育王 的颜面无光,加上 大天 背后恶意谗言,中伤「阿难系僧众」, 阿育王 愤怒难当,马上下令暗杀迫害所有离开「鸡园寺」的「阿难系摩偷罗部僧众」。
因为「摩偷罗国」和「华氏城」水路相通, 阿育王 先是假意好心提供大船供僧团往返,却在大船行至河中时破船沉河,企图造成是意外事故的假象。据悉,当天大量僧众和长老惨遭溺毙,仅有少数会游泳者死里逃生。
可怜残存下来的长老僧众不敢停留,迅速前往「迦湿弥罗国」(克什米尔)暂求避祸。(可惜后来此事真相被篡改,说成僧众念咒发出神通,大船飞起,全船无恙,大王忏悔。)
此事件后来在「迦湿弥罗国」被曝露并大肆传开, 阿育王 为了安抚「迦湿弥罗国」和其它各国的「阿难系摩偷罗部僧众」,命令使臣前往接引残存的僧团和长老,以及其它各国愿意到「摩揭陀国」首府「华氏城鸡园寺」的「摩偷罗部僧众」归返,但所有长老僧团们由于害怕都不敢再前往。
据说,由于害怕被事后算计谋害,「摩偷罗国」「阿难系」第三代主导长老 优波鞠多 亦被劝请离开,前往北部「迦湿弥罗国」逃难避祸。而律部传承「优波离系」的主导长老 树提陀沙 亦提心吊胆,虽然没被迫害,但从此被边缘化。
《真正的部派分裂》
至此以后,原本一家两系传承的「佛家学派」因为「摩偷罗部僧众」的逃难避祸西北方,「经系」和「律法」,正式分成两个部派。
而拥戴 阿育王 的 目犍连子帝须(分别说者)的「优禅尼僧团」和 摩哂陀王子 的「华氏城鸡园寺」以及 大天 的「大天学团」,以 阿育王 为号召另成立一部属于王室控制的僧团,名为「分别说部」(Vibhajavada),企图主导整个佛家僧团。
这是续6年前「毘舍离僧团」受取金钱发生「十事律争」和「第二次结集」闹的第一次「根本分裂」之后的再次分裂。这才是进入第二次的「部派分裂」时期。
从此以后,印度的「佛家」分裂成三个部派,应该说这次的分裂才是最为严重的分裂,而且是有预谋的被分裂。
阿育王 为了避免来自「佛家」的抗争及世人的非议,只得采取怀柔的安抚作法,遂在僧众避难所在的「迦湿弥罗国」,为这些遭受王难逼迫的「摩偷罗僧众」建造僧院。
「迦湿弥罗国」(克什米尔)这里已经属于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或称「青藏高原」西侧。因此「阿难系摩偷罗部僧众」又被后人称为「雪山部」。
据说当时各地会合的「阿难系僧众」还有不少人数,但由于人才已经大幅减少,又碍于政治压力没有王室和财团支持,活动不如以往。
不久后,内部人脉再次闹分裂,据说是因为受到「分别说部」私下结集的《阿毗昙论》误导,由「迦旃延尼子」率领,形成「说一切有部」支派,脱离「阿难系摩偷罗部僧众」,导致这 释迦牟尼 正统经部传承的「佛家学派」最终逐渐消声匿迹。
坊间流传说,2千年后进入“末法时期”,「正法」没落。谁会想到 释迦牟尼 入灭后,「经部正法传承法统」在不到三百年间便灰飞烟灭。锡兰的《岛王统史》记述为;「外道入侵佛家事件」(外道附佛)。写至此我心中为 释迦牟尼 的「正法」对世间的贡献淌下泪水。呜呼哀哉!(待续)
09/04/2020 龙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