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与宗教史考(十六)》
《佛家學派5》
16.《晚年境况》
《僧团分裂与国家被灭》
晚年的 释迦牟尼 颇为不顺,不幸事件接踵而来,传法末期,出现了严重的内部纠纷。据说他的堂弟 提婆达多(Devadatta)想领导僧团,在戒律上提出倾向苦行的“天启五法”(五项戒律)但因不得 释迦 同意,遂带走支持者自立门户。
在经典神话和因果论扭曲部分,提婆达多 被描写成“高傲自大、醉象杀佛、出佛身血、谋杀女众、贪图名利、破和合僧、丧心病狂、堕阿鼻狱、佛力难救、十恶不赦、”的狂人 ,甚至被写成和 释迦牟尼 有前世恩怨。
根据学者 季羡林 认为 提婆达多 只是持有异见,并非和堂兄 悉达多 有私人恩怨。其实 提婆达多 智慧卓越,在僧团曾享有威望,而且他的思想也颇具影响力。而且,一个聪明绝顶者断不会愚蠢到光天化日下自毁前程,莽撞行事。
《双贤入灭》
然而这两人先于 释迦牟尼 相继去世。舍利弗 因病而死于故乡「那罗陀村」;目犍连 在「罗阅城」遭「耆那教徒」袭击,伤重而死。不久后 释迦牟尼 在一次说法时说:“ 舍利弗 和 大目犍连 入灭后,我觉得这样的集会,犹如虚空……”。
《家族被灭》
部分佛典记载,释迦牟尼 晚年,「释迦族」被「憍萨罗国」吞并。在强邻兼并政策下,弱小的「迦毗罗卫」难逃被吞并的命运。北传佛教说 琉璃王 攻入「迦毗罗卫」大举屠杀,「释迦族人」几近灭绝,释迦牟尼 曾两度试图阻挡。
在“因果论神话部分”则说,释迦牟尼 知道「释迦族」有被灭族的大难,目犍连 即应用大神通将「释迦族」装入大钵中,以免杀害,不料打开钵后「释迦族」竟成血水,说明因果不敌业力之谓,然后 释迦牟尼 说出「释迦族」前世杀鱼今世被灭族之因果云云。
《灭族疑云》
有学术界后来证明释迦族没有被灭族,据考公元1898年,英国工程师 佩普(William Claxton Peppe)在「比普罗瓦」一座直径约35米、已经崩毁的砖造舍利塔中,挖出了五个装有遗骨的舍利容器,在其中一个滑石制的舍利壶上,刻有古老的「婆罗米字」的铭文。
当时解读为:“这是「释迦族佛陀世尊」的舍利容器,记载的乃是有名的「释迦族」即 释迦牟尼 王室近亲兄弟与其姊妹、其妻子等共同奉祠之处。”
说明在 释迦牟尼 涅槃之后,仍然有「释迦族」王室人物参与 释迦牟尼 的「荼毘后事」,这个发现为「释迦族」的历史真实性提出了强有力的新证明,轰动了当时的考古界。打破了多年「释迦族」的灭族疑云和灭族因果论。
《入灭前后》
从「摩羯陀国」出发前,正策划攻打「拔耆国」的 阿阇世王 派大臣拜访 釋迦牟尼 但他的攻打计划没有得到 釋迦 的支持 。
释迦牟尼 随后出发,途中几度为新加入的僧人说法。僧众行到「拔耆国都毗舍离城」,受 庵摩罗 宴请。后往「梨婆村」准备过雨季安居,村庄食宿不够,释迦牟尼 和 阿难 留驻,其他僧众们四散而居住。这期间他身体孱弱,经常腹泻,他察觉不久人世,并宣布将在三个月后「般涅槃」。
尔后,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在「摩罗国」食用铁匠 纯陀(又译准陀、真达、周那)奉献的世间奇珍「旃檀树耳」(Sukara-maddava)后,释迦牟尼 腹痛痢血,知大限将至。
阿难 请教问,若世尊涅槃,以后弟子们和僧团将失去依据,当如何自处?释迦牟尼 表明他说的法已经无所隐藏;遂教导说偈:「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和「四念住」。阿难 与僧众领受合十作礼。(此应视为最后重点遗教,有关「依止」和「四念住」方面的课题,我们放在下面做一个焦点论述)。
夜晚,一百二十岁的 须跋陀(Subhadda) 前来求见被 阿难 拒绝,释迦牟尼 听到了,便让他见面。他问教派僧侣是否皆「证果」,释迦牟尼 表明若无「正法」则无真正的「沙门果」,据说 须跋陀 当晚证「须陀洹果」,皈依成为最后的老弟子。
释迦牟尼 交待,以后的僧团,「经法和戒律」就是老师;若僧团愿意,“小小戒”可舍。公元前386年 释迦牟尼 侧卧中安详入灭,时年80岁。
遗骨在「集会堂」安置七天,「末罗人」以歌舞香花表达恭敬。周围八国遣使,他们为了「舍利」的分配而产生了争议。经主持 徒卢那(Drona)的调解,遗骨平分成八份,供他們帶回建塔供奉。
而 徒卢那 自己把空瓶子带回供奉,迟到的「孔雀族人」见遗骨已被分完,就把“炭灰”也带走。所以在印度各地,共有10座 釋迦牟尼 的舍利塔。
释迦牟尼 生前度化了许多弟子,其中十大杰出的弟子有 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大迦叶、阿难陀、优婆离、迦旃延、阿尼律陀、须菩提、罗睺罗。
《遗址考古》
「拘尸那揭罗城」的位置,曾因典籍记载不同而引发学界争论。1876年考古发掘,在「涅盘寺」后面的塔址(ParinirvanaStupa),地理坐标:北纬26.7391079度,东经83.8900624度下,出土了一面铜盘。
上有铭文:「般尼恒寺铜盘」(Parinirva na- caitya-ta mra-patta),而得到确认,即印度国北方「邦廓拉克浦尔县」(戈勒克布尔)迦西亚(Kasia)村,现更名为「拘尸那揭罗」(Kushinagar)镇,建有 释迦牟尼 涅磐保护园区。
《依止法和四念住》
有关「依止」的说法,「依止」和「四念住」属重点遗教。和 舍利佛 入灭当时,阿难 问题的回答一样,释迦牟尼 当时回答:「当作自洲而自依,法洲而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这和他入灭前夕的遗话「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没有不同。
也就是靠“自己”和靠“正法”(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而不是后来汉传《大般涅槃经》的「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所以应以前者为准。但汉传大乘是依后者而行较多。
至于「四念住」也称为「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心念处、受念处、法念处」,而不是「部派时期」的《念处经》的「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因为「四念处」方法已经包含在「十二因缘」的操作之中。
《遗教的误解》
关于《长阿含经》有一说:“诸行皆是坏灭法,应自精进不放逸,此是如来最后遗教。”这句话致使很多南传和汉传学者认为是真正的遗教,很多大师又各自做出不同的翻译和表述,引起坊间激烈讨论。
其实如果能真正理解「因缘法」的,很自然就会看得出,这不是 释迦牟尼 所说。
因为「缘生法无常」,但「无常」二字一向以来被误解成「生、住、异、灭」的直线式毁灭状态,并认定这是“佛法真理”,然而这种观念很容易造成消极思维。
事实上「无常」这两个字必须连接「缘生法」而不能独立拆开,否则它的意义就会被后人扭曲。实质上这五个字在 释迦牟尼 的意思是指,在 “影响中变化” 的意思。
而且实质所指,是针对人体感官情绪的「五蕴状态」。“坏灭”二字在 释迦牟尼 的观点中常被苛斥为“断见”,它属于「断灭法」,“断见和空见”是一种「邪见」,并非「正见」。
《文词增删与各自表述的法印新说》
其实古代佛经的翻译工作很多时候在“词句文字”应用上的不当而导致后世误解误传和变更增加,印度本土已经是如此,其它南北传更多问题。
例如,「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出现就是「大乘菩萨道」时期,龙树论师 的《大智度论》中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提出来的。甚至还有加上「诸漏皆苦」的「四法印」。要知道,凡是透过「论」整理出来的部分都是要很小心,这其中的原因下来在新篇幅中就会谈到。
还有《南传尼柯耶》经常把「无常、苦、空、无我」独立抽出来成为「佛教法印」。还有所谓「“七佛”通戒偈」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凡是把“戒恶慈悲”奉行在前,是很明显的「佛教教法」,并非「佛家教育」。
把一些《阿含经》中的片段抽取穿插变义,变成「格言」、「法印」、「圣偈」,甚至变成「新经典」的例子多不胜数,其中论述真假难辨,除需靠大量文献勘校对比,还要对 释迦牟尼 的言教法义有正确和客观性的认识,的确颇费精神时间。
根据一些资深学者研究,就算最早出现,有文字版本的《五部尼柯耶》(阿含)(Nikaya)中,也混杂很多矛盾的地方。其中除《小部阿含》可以说是抽取前三部阿含内容的「文字字数」来增加的「数序」外。「四部阿含」中只有《杂阿含》内容比较接近 释迦牟尼 的教法而已。
此外,《四部阿含》内容都包含很多神话和吠陀思想内容,不仔细看很难看出端倪。虽然说,「汉传」的《四部阿含》(agama)和「南传」的《五部尼柯耶》又称「巴利圣典」(nikaya)对比,少了一部《小部阿含》。虽然都是「阿含」,但南北传内容和编排的差别都很大,完全没有统一性。
甚至汉传《杂阿含》的「杂」字也是字误,原本应该直接称为《相应阿含》才正确。所以要达到「去芜存清」实在是不容易。其实,中国古代文献因为朝代更替和王室干预的关系,内容上的质变也很大,所以也好不到哪里去。(待续)
03/04/2020 龙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