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与宗教史考(九)》
9)《耆那教宗旨和理念》
伐达摩那(即大雄)任教主时期,进一步完善了「耆那教」的教义,他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非婆罗门教所说的神创造。所以「耆那教」的世界观是没有偶像崇拜的,因为不认为是“神”创造了世界。
他的宗旨是:世界同时在「时空」上也是无限的,且只有形式上的变化。一切物质都包含「两种因子」,即「物质因子」和「精神因子」。
也就是说,灵魂和身体的结合,是随意的,无原因的,由自决定的。但遵从善恶轮回,反对杀生献祭。
《七谛说》
「耆那教」在理念方面提出了「七谛说」,即:「命、非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解脱」。「七谛说」又称为「七值逻辑」。
A )「能动」(命)
1)「能动」(命)的灵魂,则根据感觉器官的多少分为六种:
一个器官(皮)的,如植物。
二个器官(皮、舌)的,如虫。
三个器官(皮、舌、鼻)的,如蚁。
四个器官(皮、舌、鼻、眼)的,如蜂。
五个器官(皮、舌、鼻、眼、耳)的,如兽。
六个器官(皮、舌、鼻、眼、耳、心)的,如人。
2)「不动」的灵魂,存在于地、水、风、火四大元素之中。所以「耆那教」认为「动植物」和「非生物」体内均有“灵魂”存在,不能任意伤害。
B )「非灵魂」(非命)也包括两大类:
1)一类是“定形”的物质,由原子和「原子的复合体」组成。
2)另一类是“不定形”的「物质」,由「时间」、「空间」、「法」和「非法」组成:
《命、非命与原子结合论》
「耆那教」是印度最早提出「原子论」学说的宗教之一,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无始无终,是无限的、永恒的,具有「味」、「香」、「色」和「两种触」(粗与细,冷与热)的属性。
「原子的复合体」可以有多种形式,以「两个相结合」到「无限多个原子相结合」,数量和次序都是无限的。「原子复合体」除具有触、味、香、色的属性外,还有其「物理性质」:声音、吸引、排斥、大小、形状、可分性、不透明、辐射光和热等。
认为人们的感觉所以不同,完全由于「原子」结合的“形式”不同。这些「原子」由于重量而运动,不同性质的「原子」相结合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并且认为,「原子」的结合是“对立的统一”,其中一种是“消极或否定”的「原子」,另一种是“积极或肯定”的「原子」,结合物的性质完全随结合物双方「原子」的强弱变化而变化。(这里耆那教沿用了西方物理学概念,算是第一个融入物理概念的宗教。)
他们对“不定形物质”的解释是:
「时间」为一切存在的持续性、变化、运动提供了可能性.
「空间」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场所。
「法」是运动的条件,如水能帮助鱼游动。
「非法」是静止的条件,如树荫为旅客休息提供了方便。
C) 「漏入」。
D) 「系缚」。
《灵魂的漏入,业障的系缚》
在筏驮摩那(即大雄)在时,其进一步完善了「耆那教」的教义,「耆那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非「婆罗门教」所说的神创论。世界同时在时空上也是无限的,且只有形式上的变化。
一切物质都包含两种「因子」,即「物质因子」和「精神因子」。也就是说,灵魂和身体的结合,是随意的,无原因的,由自我决定的。善恶轮回,反对杀生献祭。
「耆那教」在宗教伦理观上,提出了「漏入」和「系缚」的理论,他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类其「本性」是清净、圆满的,但是「非生命体」的物质却常常形成一种障碍,掩盖着灵魂原有的光辉,使灵魂受着“束缚”。
这种障碍称为「业」。他们认为「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这种物质流入「灵魂」并附着于「灵魂」即为「漏入」。
前面才说「耆那教」沿用了西方物理学概念,算是第一个融入物理概念的宗教,而在另一方面却又矛盾的兼容了《奥义书》的所谓「业障论」,可见得「耆那教」仍跳脱不了「雅利安人」设下的「吠陀框架」。
然而他们却把「业论」稍加改造,「耆那教」认为「业」有八类:
1)智业遮盖灵魂的智慧。
2)见业遮盖正确的直觉。
3)受业遮盖灵魂的幸福,滋生苦乐。
4)痴业遮盖正信,产生情欲。
5)寿业决定生命的长短。
6)名业决定身体的特质。
7)种业决定种姓、国籍。
8)遮业决定性力。
这八种业是前生所定的(宿作因),它们系缚在灵魂上,要想解脱就得「制御」。
E)「制御」
《持五戒修三宝》
「制御」是操纵或控制的意思。他们认为「制御」的方法是持五戒,修三宝,实行苦行。五戒是:
1. 非暴力(Ahimsa)——不伤害任何生物。
2. 不偷窃(Asteya)——不拿经由不当方法、途径得到的东西。
3. 纯洁行(Brahmacharya)——不沉溺于肉欲的快乐。
4, 诚实语(Satya)——只说实话且语不伤人。
5, 不执着(Aparigraha)——完全不粘着人、地和物质,多指钱财,也有译作不贪财者。
(其实佛教的五戒全由耆那教而来)
三宝为:1)正智(正确习解)、2)正信(正确信仰)、3)正行(正确实行)。
F )「寂静」
G)「解脱」
「耆那教徒」还实行各种苦行,他们认为只有修苦行才能排除“旧业障”,使“新业”不生,就能够达到「寂静」,就能够使灵魂呈现出原有的光辉,从而脱离轮回之苦,获得「解脱」。
「耆那教」非常专注于禅修,尤其是他们「天衣派」的出家人,他们独自禅修时是裸体禅修,以期达到完全寂静解脱的目地。他们认为如果身体贪执于地球的物质和食物,灵魂将很难达到完全寂静,更不可能解脱。
绝食求道(sallekhana)是「耆那教」最为世人所诟病的习俗。有些「耆那教」教徒年老时,会逐渐减少食物和水分的摄入,直到绝食而亡。这个过程往往比较漫长,甚至会长达数年。
「耆那教」传统上认为这不是自杀,而是一种摆脱肉体、断除宿业、达到「寂静」和「解脱」的方法,一些典籍将它也归为教徒需遵守的「戒律」之一,当然,它现在已经不太常见了。
所以年老的教徒如果有勇气断绝食物至死,是可以成就「耆那教」的「最高仙人境界」对他和他的后代来说,这是非常光荣的事。
大雄 入寂於「波婆城」(Pava)时年七十二歲,上足弟子共有十一人,然大多数斷食仙逝。当时信徒有四百八十万人,此派尚流传至今。
注: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后来完全出家成为「耆那教天衣派」行者,晚年更依「耆那教」的「寂静法」在山洞禅修,最后完全依照「耆那教」的圆满解脱道标准“绝食而亡”最终成为「耆那教」“仙人”。阿输迦Asoka(阿育王)就是他最疼爱的孙子。
佛教界盛传,阿育王 曾放下屠刀、弃恶从善、皈依佛教,是发扬佛教和护持佛教的圣君,但根据历史与学术界的真相还原,阿育王 才是真正颠覆佛家的罪魁祸首,他的政治策划,影响了佛家的后续发展,导致佛家内涵面目全非,经教分裂无法统一,影响广泛深远,关于这点以后文章会予以详尽阐述。
16/03/2020 龙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