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与宗教史考(八)》
8)《耆那教》
《伐达摩那.大雄佛陀的出生》
在印度除了「婆罗门教」算是政教合一的最大派外,就是「顺世派」和「耆那教」,影响力最深远最强大了,由于这一派和「佛家学派」创立的年代比较接近,对「佛家学派」造成的影响也最深远,因此有必要对此派做详细解剖和分析。
「耆那教」历史悠久,它产生于约公元前8世纪。「耆那教」的第24代祖师伐达摩那(Vardhamana)被尊为该教真正的创建者。“耆那”(Jaina)「耆」字音(奇)是由“jin”演变而来,其意为“战胜欲望的胜利者”,是他的称号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
他的弟子们尊称他为「摩诃毗罗」Mahavira即“伟大的英雄”,又称「大雄尊者」。(后来佛教也曾沿用“大雄”这个名词)。但「正统耆那教」只把「伐达摩那.大雄」当作一系列创始人中的最后一个。
伐达摩那有另一个称号就是(尼乾陀若提子)或(尼乾子)或(若提子)但最为人记得的称号就是(大雄)。
「耆那教」对教主的尊称其实为“梵勝者”(Jina),“完全者”(Kevalin),平时则以“世尊”称呼,一般上也共称“佛陀”(Budha)。
佛教称呼 释迦牟尼 为世尊或佛陀,实质上是沿用了当时印度人对「长者」、「智者」、「觉者」、「老师」的一种尊称,而不是指已经“成佛”的意思。
注: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成佛”这个名词出现,当「佛家」还未出现在印度之前,「耆那教」已经先行存在了。其实在「佛家」出现后,「原始、根本、部派」三個时期,都没有所谓“成佛”这个字眼存在。
伐达摩那.大雄生于公元前5世纪(前599年—前527年)诞生于古印度距「吠舍离」(Vesali)45公里的「贡得村」(一说是印度的比哈尔邦),其父母属于「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贝拿勒斯」现称「瓦拉纳西」(Varanasi)的一个小王国的君主。他家庭富裕,生活奢华,所以他也是王子。他比「佛家学派」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 早出生一个世纪。
伐达摩那.大雄婚后生有一女,但他并不感到幸福,他父亲死后,当他大约30岁时便立志出家苦行,寻找解脱不幸的宗教途径。第一年他先后游历了许多地方,如「库马罗」等地,公元前568年来到一个叫「那烂陀」的地方,途中艰难跋涉,衣服破烂不堪,从此裸体行乞。
在「那烂陀」他偶然遇见了蒙克利·高夏勒,两人结伴同行。在与高夏勒共同生活的5年中,他们曾多次被当作密探、盗贼而受到诬陷,后因两人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大雄独自来到了「罗啥」。
他每年除四个月的雨季时需要居住在一个地方外(雨安居),其余时间都是到各地漫游。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他苦行修炼,长达12年之久。当他苦修到13个年头时,终于在「吠耶婆达」东北「建皮耶村」的一棵「沙罗树下」觉悟成道,时年42岁。
(注:到目前为止,印度各派宗教或哲学所谓的“觉悟”或“成道”,都是“一种表述各自定义”的个人经验,无法作出一种共通共证的说法和证验。)
大雄成道后,先后组织教团,宣传教义,进行宗教改革活动,长达30多年,他于公元前527年死于「巴瓦」,终年72岁。
《教派分支与发展》
「耆那教」的理念和宗旨抵触了「婆罗门教」,因此被「婆罗门教」所排斥和打压。「耆那教」吸引的人们包括了各阶层的人士,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有男有女、有贵有贱,伐达摩那.大雄将他的信徒归为4类,即男修士(Sadhu),女修士(Sadhvi),男在家众(Shravak)和女在家众(Shravika)
在早期「耆那教」中,第23始祖 白史婆 最早提出「耆那教」的教义,即不敬印度诸神,反对种姓制度,人人均可得道,不歧视妇女等。公元1世纪左右,因为在家信徒大幅增加,它逐渐分支为「天衣派」和「白衣派」,后来两派又继续分支。
「白衣派」属于「在家众」,主张男女一样能获得拯救,各种姓一律平等,否认裸体的必要性,主张僧侣穿白袍。允许出家人占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允许男女沙门结婚生育等。这一派主要活动区域是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等地。(此派属于在家派)
「天衣派」属于「修士」又叫「空衣派」,较为保守,注重苦行,比较歧视妇女,虽允许「女修士」但不允许裸露,并禁止和隔绝女修士和妇女进入寺院和庙宇,对白衣派的主张多均持反对态度,要求僧侣基本上裸体,只有最伟大的圣人才能全裸。这一派主要活动在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邦」以及「北方邦」。(此派属于出家派。)
从公元8至12世纪,「耆那教」在印度部分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而得到发展,如在「卡纳塔克」、「古吉拉特」等地分别修建了不少「耆那教」寺庙,使非暴力思想广泛传播。
13世纪时「耆那教」处于衰微状态,但在南印度的「泰米尔纳杜」和「卡纳塔克」等地的「耆那教」仍有些秘密活动。从15世纪中叶至18世纪,「耆那教」在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改革运动。
后来于16世纪的1652年又出现了以罗瓦吉(Lavaji)为领导的「斯特纳格瓦西派运动」(Sthanakavasi),继续从事宗教改革。他们主张用人道主义、博爱等观点解释「耆那教」的古老教义,并对后期奉大雄为偶像进行崇拜等现象进行了批判。
与此同时,「耆那教」的「天衣裸体派」也出现了改革运动,如北印度的「天衣裸体派」分支「毗娑盘提派」(Bisapan-thi),提出建筑富丽堂皇的寺庙和供奉更多神明的主张。
其主张遭到以「特罗般提派」(Terapanthi)的强烈反对,明确地反对偶像崇拜和繁琐的祭祀活动,对「耆那教」的巩固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耆那教徒」一般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诸如当兵、屠夫、皮匠等,甚至也不从事农业。
在他们看来农夫犁地也会伤害虫类等生物,所以「耆那教徒」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的较多,由于他们讲究诚实和道德,他们成了印度优秀的商人或著名财团。著名的「瓦尔昌德」、「达尔米亚」和「贾恩」三个财团的家族都是「耆那教徒」。
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和科学传入印度后,以 耆因 年老者为代表的「耆那教」改革家们,企图用西方物理学、哲学和心理学来解释「耆那教」的古老概念。
「耆那教」在印度约有教徒四百八十万信徒;「白衣派」流行于「古吉拉特」地区,「天衣派」流行于「米索尔」地区。
现代的「耆那教徒」大部分普通是商人、工厂主和城市中的富裕居民。他们建立了几十个组织,如「耆那教友谊协会」、「耆那教青年大会」、「世界耆那教传教会」等,并修建了很多庙宇、道院、文化研究机构和学校,出版宣传教义的书刊。
在国外也有不少组织,如英国有「耆那教兄弟会」,德国有传播耆那教教义的图书馆。过去,在中国天津也有「耆那教」的传道组织。印度「耆那教」组织参加了一系列的国际宗教会议,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待续)
10/03/2020 龙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