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与宗教史考(十一)》
11)《印度沙门思潮六大派与六师外道》
坊间有人以为,「沙门」纯粹指印度的「裸形外道」(耆那教),其实这是误解,因为「沙门思潮」内也包含「佛家」思想在当中。
「沙门思潮」是一种兴起于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印度「列国时代」的“思想改革运动”,或说是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思想流派,有点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要都是反对「婆罗门祭司集团」以及他们的精神支柱也就是“吠陀天启”、“祭祀权威”、“全能三相神”对世界的创造、保护和毁灭,以及「婆罗门」至上的「种姓制度」。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质上就是针对当时印度的上层贵族社会,因为他们完全和印度的中下阶级脱节或对应不上,这是人民借助集合数家宗教来策反印度神权贵族掌控政权的一种本能反应。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并非完全脱离得了「婆罗门教」的色彩,或者说在某些方面还保留一些「吠陀」思想。
「沙门思潮」也是当时各种“自由思想家”的观点,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耆那教」、「顺世派」、「生活派」、「无作论派」、「原子论派」、「不可知论派」和「佛家学派」等。这些思潮虽各有不同标榜,但也有相同之处。
上面说过,「婆罗门教」才堪称是印度的“名门正统”,除此之外所有其它宗教对于“正派”来说都是企图颠覆正统的“外道邪师”,其中当然包刮「佛家学派」。
但从「佛家学派」的角度来说,除了王室贵族拥戴的「婆罗门教」不能抵触之外,除了“自家主张”,其余的宗教学派皆属“外道”。
而“外道”一词在当时其实不含贬义,而是“自道以外”的学派之意,故此才有后来的「六师外道」一词的出现。
相对于「婆罗门教」来说,凡不愿意承认「婆罗门教」思想理念的其它流派都属于「外道」。但从现代人对中文字的理解度看,难免容易造成分别心和高人一等的傲慢心态。
1.《耆那教派》
耆那教上面已经详细介绍。
2.《顺世论派》
「顺世论派」(lokayata)是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派别,渊源很早。其先驱者之一是与 释迦牟尼 同时代的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a)(意为“发褐”)。
「顺世论」宣称:世界的基础是「物质」,构成物质的原素是地、水、风、火四大元素。
一切生物都由“四大”和合而生。认为「物质原素」不断运动,具有“内在的力量”,从而否定了神和其它的原因。
「顺世论」在社会伦理方面主张种姓平等,反对轮回业报、祭祀苦行,指出幸福既不在天堂,也不在来世,而在今生。
因此「佛家」称他们为“现世涅论”。这个派别从古代到中世纪一直在广大人民中流行。
其实,「顺世论」在当时的社会算是最大胆最开放的一种思想,可以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他们批判一切宗教教条,不仅仅反对「婆罗门教」的独大,也反对「佛家思维」和「耆那教灵魂不灭」的思想。
「顺世论派」也可以称为「断灭论派」或「唯物论派」,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死了一了百了,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次生命。
他们认为物质元素由地、水、火、风组合形成,包刮了人类。人死了就是地归地、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用现代调侃的语句来说,他们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海派”。
3.《生活派》
「生活派」(ajivika)的梵文原意为“严格遵守生活法的规定者”,汉译佛经称为“空见外道”或“断见外道”,也可以称之为「宿命论派」。
相传为 末伽黎.俱舍罗 又称 末伽梨.拘舍梨子(Maskari Gosailiputra)所创,据后来南印度发现的碑文记载,与 释迦牟尼 同时代的“六师”中的 婆浮陀·伽那 和 富兰那·迦叶 也归入这个派别。
在「佛家」兴起时期,「生活派」在恒河流域的「舍卫城」和「补罗沙城」等地组织过独立的僧团,拥有自己的寺庙,过着极为严格的戒律生活。
「生活派」是所谓的「正命论」者,也是“裸形托钵教派”的始祖,他们主张:宇宙和一切有生命的物类由地、水、火、风、灵魂、虚空、得、失、苦、乐、生、死「12个原素」构成。
各种「原素」的结合是一种自然的、机械的、无关系的结合;在社会道德观方面提出了一种「宿命论」学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受“命运”支配着的,在“命运”的锁链中,任何人的意志都是无能为力的,伦理道德也是没有意义的。
他们认为人的前生后世不是「因果业报」能决定的,享福和受苦不由「善恶业力」来控制,而是随机的,是“命定”的。愚者和智者,都须经历八万四千大劫后而自动解脱。
即是宿命,又非业报因果,而是随机,是当时非常特殊的一派。
即是宿命,又非业报因果,而是随机,是当时非常特殊的一派。
4.《无作论派》
富兰那迦叶(Purana Kasyapa)是「无作论」的创立者,他认为此世人所造作种种“善恶业行”无法带来未来任何的果报,认为这些规矩都是人为所编制,因而否定“造作善恶”的因缘。
又认为根本不须要实行“道德善法”仍然可以获得解脱,他们主张:解脱是内在灵性的升华,和“业力道德”完全无关,因此被认为是「道德虚无论」者。
5.《不可知论派》
「不可知论派」以 释迦牟尼 同时代的 散惹耶·毗多梨子 或写成 删阇夜.毗罗胝子(Samjaya Vairasṭrikaputra)为代表。
据记载,在当时,散惹耶 也曾组织过自己的僧团,有弟子250人,释迦牟尼 的两个大弟子 舍利佛 和 摩诃目犍连 原先都是 散惹耶 的门徒,后追随「佛家」,因此 散惹耶 气愤而死。
散惹耶 宣传一种「怀疑论」或「不可知论」,或「捕鳗论」(鳗鱼的身体很滑,很难抓住它,所以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你问他什么问题,他都不直接回答,只给你模棱两可,甚至连模棱两可都不是的答案。)认为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真理都是不可直接断言的。
例如「婆罗门」或「耆那教」对于「来世化生」、「因果报应」、「善恶业障」、「醒觉圣人」(人格化的修行完善者)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无”,可以说“亦有亦无”,也可以说“非亦有非亦无”。
这种观点就是认为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有没有轮回转世,不知道,不清楚,无法回答,有点类似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儒家学说」。
散惹耶 这种理论被「佛家」称为「捕鳗论」。「不可知论」作为一个派别在「佛家」兴起以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6.《佛家学派》
对于「佛家学派」的思潮兴起,我们放在后面做重点论述。
《新学派和正统宗教的冲击》
印度在当时的新兴学派百花齐放,其实不只是这六大学派,也有这六学派的分支,另外还有衍生自「婆罗门教」的六大流派和分支。
但和「婆罗门教」及其它教派不同的是,这些流派学说对「世界观」的认识大都是从「自然」或「现实」中出发的,属于比较“哲学系”的,相信「自然界」的“原有规律”比“神的创造”更为重要。
对于实践和启发人们的「知觉」、「经验」比「婆罗门」的「吠陀天启」更为实际。但不代表「婆罗门」没有哲学思想,在《奥义书》出现的哲学比比皆是。承认或衍生自「婆罗门教」的流派也有很多是“哲学系”,可另一方面却又承认「婆罗门」“因果业力”的流派。
所以严格来说这六大派在当时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因为宗教的成立有两个极其重要的条件,第一条件是要有“神”(无论有没有形象),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净土”或“天堂”、“乐土”。
经过教主的传播弘扬后,信仰其神明,称呼或唸其神号或咒语,守其教条或信条、戒条、理念,往生其“神明净土”,这是所有宗教共同的次序。
但这六个在当时明显没有,在社会生活方面,他们反对「婆罗门祭司」的精神统治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反对以动物为牺牲的血腥屠杀和繁琐的祭祀仪式。
但这些派别也有很多时代上的局限和思维上无法突破的局限,他们当中除「顺世论派」之外,一般仍然脱离不了「婆罗门」创设的「业报轮回论」和「宿命论」,有的则惑于「不可知论」学说。
甚至有些还因为探察到自家派别思维与现实人生有格格不入、矛盾、不能圆融之处,而陷入“学派诡辩”以及“只能信仰而无法突破怀疑”的困顿中。
有的则实行极端的「苦行主义」或「唯物论」的“享乐主义”,甚至为了反对「婆罗门教」的社会伦理准则而走向极端或“出格”,干脆否定一切,抹杀是非界限。
他们在哲学问题上自由地各抒己见,各立门户,并且针锋相对地相互进行辩论,相互批评,真正是一种“百家争鸣”的盛况。正因为如此,印度的哲学和宗教观点才在这时候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
无论如何,「沙门思潮」反映了当时另类社会力量的兴起,即神权氏族、武士贵族、商业富者、城市居民和庶民百姓的思想抗衡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认为「沙门思潮」时代,影响力最大的是「佛家学派」,其实错了。「佛家学派」之所以压倒「顺世论派」,是因为后来受到统治者的支持。
为什么说在群雄割据的列国时代,「顺世派」的影响才算是最大?这是因为,它才是真正代表着印度大部分贫苦愤怨的人民和受尽束缚的奴隶的一种自由开放思想,而且这种思想一直持续了近千年,在中古印度时代仍一直存在。
从客观角度看,综合这些宗教流派的思想学说,对后世印度「大乘菩萨道」的兴起起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婆罗门教之六大正统哲学流派》
上面所述,都是颠覆「婆罗门教」的六大派,然而也有衍生自「婆罗门教」而受他们承认的六大派。他们即是:
1)弥曼差派(Mimaṃsa),创始人是耆米尼(Jaimini)。
2)吠檀多派(Vedanta 或 Uttara Mimamsa),创始人是跋陀罗衍那(bhadra yana)。
3)数论派(Saṃkhya),创始人是迦毗罗(Kapila)。
4)胜论派(Vaiseṣika),创始人是羯那陀(Kanada)。
5)正理论派(Nyaya),创始人是阿克萨巴德.乔达摩(Akṣapada Gautama)。
6)瑜伽派(Yoga),创始人是波颠阇利(Patanjali)。
这六大派都有各自的经典,经典名称和派系名称一样。在历史上及概念上,这六大派后来又综合成三大派系:
「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合成一系。
「数论派」和「瑜伽派」合成一系。
「正理学派」和「胜论学派」合成一系。
本来从“宗教”发展出“哲学思想”是一种超脱和进步,但一些派别思想在之后仍然有变化,例如「数论派」在结合「瑜伽派」后,“哲学”上又加入「婆罗门大自在天神」,变成了“有神数论”,看似一种倒退。
话说回头,虽然说这六大派和「婆罗门教」互相认可,也脱卸自「婆罗门教」,但不代表他们完全承认「婆罗门教」所有论述和理念,原则上来说,就是和而不同,否则就不会另生新派系了。(待续)
22/03/2020 龙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