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6日星期五

古印度文明与宗教史考(七)




《古印度文明与宗教史考(七)》
7)《五火二道及三道四生之善恶业报轮回》

根据国外学术界的考证,古印度土著本来就没有“业报轮回”的观念。印度最早的「业报轮回思想」的雏形,是在公元前2000年到前1500年的「吠陀信仰时期」形成的。

《梨俱吠陀》等「四部吠陀」中就有根据「种姓制度」“行善作恶”或“上天堂或下地狱”的规则给详尽描述了。














尤其在公元前1000年到前500年的「百段梵书」及「奥义书」时期,《广林奥义书》等几十部《奥义书》中「雅利安人」就大量鼓吹业力奖善罚恶“因善业而成善人,因恶业而成恶人”的神制。

一个人的灵魂(神我)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新躯壳中转生,而转生的形态取决于他生前的行为(业力),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有的可以进入所谓的三道即:天道祖道(阴间),有的则堕落入「兽(佛教称畜生道)等。

《奥义书》神学体系,认为轮回方法有“五火二道”、“三道四生”的区别,一般轮回则有三条途径:












《五火二道》
什么是「五火」,就是印度人奉行宗教教义死後火葬,要進行「五火祭」仪式,类似西藏的火供,因为祭祀和奉教供养,灵魂才能得到“神的功德能量祝福”,才能去月球太陽、或者「与神合一,這就是「天神道」。否則灵魂就会和自己的祖先团聚在一起,就是「祖道」(合称二道)。













《三道四生、四生六道》
甚么是「三道」,三道就是在「天神道」「祖道」二道中加入「人道」,所谓的「人道」过程就是:死后先去月亮享受,之后变成雨,雨下地成土,土又生毂粮,被人吃下肚,又变成精子,精子进母胎又变成人类。

另外,不信「婆罗门教」规矩的人,或者他们所谓的“坏人”或者「外族人」就会变成「四生」中的「兽道」(兽道包刮了海陆空禽畜等生物)。





















甚么是「四生」,就是胎生、卵生、化生、湿生

然后经过「婆罗门教」的神化解读,认为印度「四大种姓」阶层在生死相续、轮回转生中,高贵种姓阶层永远高贵,低贱种姓阶层永远低贱,除非有神或神职人员的特许,否则生生世世,种姓世袭不变。

这就是古印度「雅利安人」精心编撰「种姓阶级制度」衍生下的「善恶业报轮回宿命」神话政治体制。 

「雅利安人」为了进一步维护种姓制度和保证既得利益,仍然继续编撰,增加出“五道”即「天神道、凡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到了约公元6世纪还把他们的「地界恶神阿修罗」也立成一道,增了「阿修罗道」,形成了「婆罗门教」著名的“六道天神道、凡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轮回体系。

五道(五趣)或六道(六趣)之说,其中又划分为“三善道”(天神道、阿修罗道、凡人道)“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来替种姓制度“奖善罚恶”维稳辩护。













《印度2大史诗
「印度大史诗时代」出现了两部著名史诗,即RAMAYANA《罗摩那》和MAHABHARATA《摩诃婆罗多》并称古印度两大史诗。

这两部史诗,非但是文学杰作,其内容有著印度智识的百科全书之称,在印度的地位,超过各种著作,取得了经典的资格。











两大史诗的卓绝的诗篇包含几乎古代印度的全部历史,但仍然脱离不了夹杂大量神话和传说。两者的结合,完成了一幅古印度生活的真实而生动的图画。

《摩诃婆罗多》篇幅很长有,「20万行长诗」之称,在《格萨尔王》被发现之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时代背景
《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

它的成书年代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从「吠陀时期」的「婆罗门教」转化为「史诗时期的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时代。

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大战的结果虽然有胜败,但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疆场,算是一个历史悲剧。


印度有名的《薄伽梵歌》又称《薄伽梵谭》(Bhagavad Gita)其实就是《摩诃婆罗多》中《毗湿摩篇》的一段对话。但它也被视作《奥义书》之一。












往世书
印度大史诗」和「往世书」描述这一时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团,而且人民中已经有被称为“罗阇”的领导者出现(王)。

敌对的部落集团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最终形成为数众多的早期印度国家。在前600年时,印度有不少于20个这样的国家,「吠陀时代」到这时通常认为已经结束。

















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家”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许多哲学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家」和「耆那教」。

通常称这次思想爆发为“沙门思潮”,新涌现的许多思想潮流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反对「婆罗门」在印度社会中的特权地位。












「往世书」(Purana,也译为宇宙古史)往世书共有18部,是古印度文献的总称,被认为是古代的史籍、圣典、历史、传说、法律、医学、诗律、哲学、理论、修辞学、神话、故事的汇集。这类文献覆盖的内容同样非常广泛,包括宇宙论、神谱、帝王世系和宗教活动。

但书中主要还是歌颂毗湿奴湿婆神大梵天,它们都出于同一作者毗耶娑(广博仙人)之手,用「梵语」写成文。内容通常为诗歌体,以问答的形式书写,其基本内容经常是不同人物联系起来的一些故事。











根据莲花往世书 ,可拆分成「三类往世书」,就是:
1)忧往世书6部(主要敬梵天)。
2)暗往世书6部(主要敬湿婆)。
3)喜往世书6部(主要敬毗湿奴)。

合共18部,另外还有18部小往世书(Upa-Puranas )由于太繁杂,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学术界从历史的探讨还释迦牟尼一个公道》

「业障六道轮回」之说已经普遍深入「道教」和华人社会,就算你不是佛道教徒,但这种思想已然深置华裔社会难以磨灭。

印度原始的「佛家学派」分裂成「部派佛教」之后,有部分僧团已经开始加插「婆罗门教」的「业报轮回论」,既讲六道轮回,也讲五道轮回」但趋向还不明显。














在后期的论述则变成完全采纳「业报六道轮回论」是因为「大乘菩萨道」衍生的后期,「佛教」在印度已经式微甚至被「婆罗门教」打压,为了能够吸引群众在印度占据一席之地。

发展的趋势势必建立在「婆罗门教」的论点上,因此不得不融入了「业报六道轮回论」并在这基础之上又增加了超越「业报轮回四生六道」的「四圣界」即佛、菩萨、声闻、缘觉,比「婆罗门教」更高一筹。













从玄装大师在印度东部「那烂陀寺」(Nalamda Vihara)带回大唐「白马寺」的「佛教经论」已经完全融入这种思想体系,而且当时的「那烂陀寺」已经「唯识学派」盛行的学府,后来还成为「大乘密教」中心。另外,「那烂陀寺」在当时可以说是「佛教」在印度仅存的最后根据地,这些都是有据可寻的史实。

再回观时间上,「婆罗门教」的《吠陀经》从公元前12世纪也就是公元前1200年前已经开始,而 释迦牟尼 的出生是在公元前4世纪。

目前比较准确的学术考据就是在公元前466年,至到 释迦牟尼35岁觉悟在公元前431年,前后差了7个世纪即七百六十多年。

所以说《五火二道、四生三道、五道六道之善恶业报轮回》之事全然与早期的「佛家学派」无关,这点已经非常清楚。













当年 释迦牟尼 觉法以来,之所以为什么一直「被婆罗门」教排挤,其实就是没有采用「婆罗门」的“吠陀教法和制度”。

正确来说 释迦牟尼 其实非常反对「对婆罗门」这种霸权主义的「种姓阶级制度」和「善恶业报轮回论」,两者观点产生抵触,否则「佛家」教育被「婆罗门教」吸纳就好,根本无需另外再出现一个被打压成“邪说”的新新教派。

甚至还被归纳为对「婆罗门」贵族政权有颠覆企图的「沙门思潮」之一,由此反而突显着 释迦牟尼 智慧的卓越和教育的特殊。

















另一方面,早期的印度「密乘佛教的部分学派则在唯识学奥义上逐渐发展出八道轮回九道轮回唯但是到目前为止,印度的卓越学者 商羯罗 复兴的印度教仍然保持着「四生五道」的古教规信仰,没太大改变。














「原始佛家」时期,释迦牟尼 并不鼓吹「四生六道业报轮回」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会把印度人民带入一个无尽的想象空间,所以把这种属“形而上”的论述打入「十四无记」的戒条中,以防学者在臆想走岔,主要原因是这「婆罗门教」编撰的论述和所领悟的「解脫道」完全大相径庭。(待续)

07/03/2020   龙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