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与宗教史考(十)》
10)《耆那教教条和理念教育》
《共生理念》
「耆那教」还有一些教条理念是教徒必须遵守的,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相互依存的。所以大雄向后人揭示:“谁蔑视土地、空气、水、植物,谁就是蔑视自己。因为他跟这些元素是相互依存的”。
这与「现代生态学」不谋而合。英文的“生态学(ecology)”一词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源自希腊文oikos,意为“家园”,即众生的归所。
《非绝对论》
「耆那教」的「知识论」称为「非绝对论」。他们认为,世界是多面的、恒变的实体,而不同的时间、地点、属性、立场会催生无数的视角。由「非绝对论」衍生的“相对论”认为,万物在不同视角下是“相对”的。一个视角下,某个观点是正确的,但在另一个视角下,该观点不一定正确。
仅从一个视角不能得出「绝对的事实」,因为「绝对事实」应考虑所有视角。「耆那教」建立在「多元论」和「相对论」上,不认同「人类中心论」、「种族中心论」、「自我中心论」,所以他们总会设身处地地考虑其他物种、其他社群、其他民族的福祉。
《悲悯理念》
「悲悯众生」意味着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所有,照顾和保护他们,为他们服务。这一种普遍的「慈心」、「宽恕」、「无畏」。因此,他们渴望:
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以及自己被被一切众生以「慈心」对待。
以「宽恕」对待一切众生,以及自己被一切众生「宽恕」。
以「无畏」保护一切众生,以及自己被一切众生「无畏」保护。
《素食理念》
「耆那教徒」仅以具有1种感官的生物作为食物和日用品,此外不把任何生物用于烹饪食物或娱乐。所以「耆那教徒」均为「严格的素食者」,他们不食用任何肉、鱼、鸡蛋,仅食用蔬菜和奶制品。
就连植物也只能吃特定种类的特定部分(比如土豆是不能吃的),有些虔诚的教徒出门甚至会佩戴口罩,以防误食微生物。
所以,「耆那教徒」可能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素食主义,「印度教素食」偶尔能看到鸡蛋(比如在Hampi的素食),而「耆那教餐饮」则连半点荤腥都看不到。
《节制理念》
「耆那教徒」力图过节制甚至禁欲、苦行的生活。他们绝不过多生育,以免增加地球负担。「耆那教」鼓励信徒定期以禁食的方式净化自我。「耆那教徒」谨慎地取用自然资源,如同蜜蜂采蜜,丝毫不损伤花朵。
他们把需求、欲望、消费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在他们看来,浪费资源无异于偷窃。他们甚至把浪费和制造污染归入暴力行为。
《布施理念》
「耆那教」认为,财富积累和个人享受应被控制在最低限度。向社群奉献个人财产、时间是「耆那教居士」的责任。因此,「耆那教」庙宇和圣地总是富丽堂皇、气派高雅。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着「耆那教徒」们修建和经营了大量的学校、医院、收容所、旅馆、孤儿院、救助站、动物收容所。「耆那教」认为,富裕的教徒应该把自己过剩的财富视为“由自己代为保管”的社会财富。
《万字符号》
「卍字符号」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印度「卍字符号」的采用可以追溯到5至8千年前的远古社会,而在印度,「卍字符号」则是「耆那教」广泛使用的符号。
古老的「耆那教」中,「卍字符号」代表他们的第七位圣人,通常和「手脚形」结合,它的四臂提醒信徒轮回中的四个再生之地:「天堂、人间、动植物、地狱」。
「大乘菩萨道」认为,「卍字符号」是佛陀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故而沿用这个标志,所以在佛像的胸前一定有这种标记,然而「卍字符号」却是来自「耆那教」的标志。
《图腾艺术》
「莲花」和「法轮」图案源自印度「雅利安」的「吠陀文化」,「耆那教」的创立同样沿用的「莲花」、「法轮」,「原始佛家」的「根本时期」则没有沿用,因为这时期的「佛家」和「耆那教」一样,并不鼓励图腾和偶像崇拜。
直到「部派佛教」时期,因为 阿育王 推广由王室成立的僧团,大量建造佛塔寺庙,鼓吹偶像崇拜,所以大量沿用莲花标志和塑造偶像,至此「莲花、法轮」标志「头上光环」和佛教艺术脱离不了关系,变成三家共有的象征物体。
事实上一些古老印度佛像的雕刻文物也有很多是没有坐莲花的,或者说任何标志或形象和当时「佛家」要表达的意义没什么关系,也算不上是重点。
印度的宗教偶像和各种图腾文化神话艺术在「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 公元320-6世紀初)发展时期最为鼎盛。(待续)
20/03/2020 龙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