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1日星期四

太岁典故与历史演变



















【太岁典故与历史演变】

说起太岁,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在华人社会非常普遍的民间神煞信仰,由于关乎自己一年吉凶,几乎大家在农历新年前都迫切很想知道,明年自己有没有犯太岁,甚至会为了家中成员而关切甚么生肖犯太岁,然后是去甚么地方解太岁或压太岁。



老一辈的人会从老皇历或者每年通胜中获取这些信息,而年轻一代则从网络中得知自己有没有犯太岁的信息。然而,当你问起太岁的典故和来历都几乎都鲜少人知道,在这里龙爷向你娓娓道来。














(木星与干支纪年)

太岁信仰其实源自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历法,据考,春秋时期有一种纪年法称为「木星纪年法」,也就是应用岁星在天上的行度(轨道位置)来纪年,一年走31度又叫一个「辰」,一个循环共有12个「辰」,12年行完一个周岁。



然而因为每辰31度,每循环一周会出现差度,导致86年就会差1当时称为岁星超辰」,这误差会造成历法和占星术在推算上不准确。当时的「木星」就是「太岁」的雏形,每一个「辰」加入一个地支,当时称为「岁星纪年法」,或者「地支纪年法」。



为了避免误差,所以在战国时代中晚期,天文学家又将之改良为每一辰30度,正式完成360度十二辰。














东汉时期,历法的岁星纪年被改良加入天干,由12个地支加配10个天干,变成60个配搭组合来纪年,叫着「干支纪年法」或「60甲子纪年法」,又称为「四分历」。



而把太岁当成神煞,是当时占星术中有避岁星的要求,认为木星是一种神煞,不可侵犯,这又是天文历法和占星术两种相似学术中的不同观点。所以战国时期,太岁就凶恶煞的代表,并不用于祭祀


















(本命元辰拜祭与60甲子太岁神)

在皇家方面和太岁星的出现也有关连,据说南宋时期金朝皇帝(金章宗)的母亲徒单太后久病不愈,太史令献意在皇家道观「长春宫」祭祀太后的「本命元辰神」(地支生肖),结果祭拜后皇太后病愈。



后来又演变成道教为皇帝祈求龙体康健的皇家宗教节日,这个祈福方法在后期逐渐在皇族中普遍流传一直沿袭到清朝,据说这也是「北京道教白云观」每年祭太岁的典故。



在道教方面,还有一种每年拜祭60太岁神的祭典,据说创立自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当时有个很出名而且非常有才华的道士叫陶弘景(由于受到朝廷器重但不愿意为官,因此得号山中宰相),此人曾经编撰过道教的《道藏经》,也曾经把当时道教内杂乱无序的神祇,按皇家职称分化、归类、创造神祇,其中天干地支组合的六十甲子神就是出自他的创意。




















(岁神、春牛与芒神)

直到明朝,「六十甲子神」再进一步演变成「岁神」或「年神」。明朝时期由于道教盛行,皇宫多有道观,每年立春当日,皇家道士就会主办「迎送雷法」。



所谓「雷法」,道教融合内丹、符录、祈禳斋醮,并声称可以召唤风雷,降妖伏魔,祈晴雨、止涝旱的一种方术。用意是为新一年的国运求福,祈愿五谷丰收,百姓富足,除灾去祸,国运昌隆。



仪式中主要送走旧年的岁神,也顺便迎请新一年的值年岁神护佑。另外,老黄历中春牛图的牛和芒神(牧童),就是祈福仪式中用以祭拜的供品和道具,春牛一般是用泥制作的土牛,芒神为小孩扮演,仪式中牧童要鞭打土牛让泥土脱落,又叫做「打春」。
















仪式结束后,泥土洒到皇家农田,代表新一年农耕丰收之意。但民间并不直接参与立春拜太岁的活动,后来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才停止



因为「六十甲子年神」「天干地支」之间关系密切,大明朝晚期到清朝初期,六十甲子神」正式升格变身成后来的「六十位太岁神」,成了现在各地庙宇安奉的「太岁星君」神祇


















(民间太岁信仰)

清朝时期,江南一带因为风水盛行,家家户户有安奉太岁的习俗,主要目的还是跟风水的祸福有关。由于一些住宅风水的不佳,深怕太岁逐年运行到住宅凶煞的位置,会造成对家中成员生肖相冲而形成灾便于当年祭拜太岁神,以消灾祈福。

至此,拜太岁、压太岁的习惯深入民心,变成民间过年习俗。各地拜太岁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分为官方与民间两大类。

清末时,民间的太岁相当简老百姓多数在过年前夕,以红黄纸写上,「值年太岁到此」,贴在家中祖先神位之旁,以白米一碗为香炉,在门口迎请当年太岁坐镇,早晚焚香拜祭,在年尾送神日后,将旧的太岁名讳请出,加上各类金银纸焚化,就代表是「迎送太岁仪式」和「安奉太岁」的方法了。















民初时期方法更简单,因为民间认为太岁身份如皇帝,喜欢吉祥气氛,于是就是在大门口旁,贴上一对吉祥的桃符(对联),岁神经过心生欢喜而不降灾祸,就代表可以化解岁煞了。这也是华人贴春联民俗的其中一个典故。


据道教文献记载,清代中期「北京全真道白云观」的道士柳守元曾经再次调整六十位太岁神的身份名讳,着《岁君解厄法忏》道书为录。但是由于仍然欠缺统一名讳,而且没有太岁神的各自传说,2003年上海有两位道长号召主编了一部宣称经过太岁神指示下完成的《太岁神传略》,为六十位太岁神做了个别的传记。

















这时候的太岁已才是完整被赋予人格化的神祇,历史中有些将帅、军师、各界名人等,都被纳入太岁神祇中无端端上了神台。例如春秋时期的军事家管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95年开始,台湾各地寺庙开始流行起为信徒安太岁,后来在道教方面,也延伸出各种太岁防身符录,给需要到处跑动谋生的人佩戴,民间太岁信仰从台湾、香港、而传至南洋等地,一直延续流传到今天。



现代社会人人忙碌,为求方便,人们多数不介意缴纳一些费用,前往宗教场所安奉太岁了事。


















(风水与太岁磁场)

因为岁星在天文历法上有12个宫位的流转,所以除了个别生肖冲犯太岁外,在风水的对应上仍然有方位犯岁煞之说,凡是太岁所到方位是不宜动工动土,否则有「太岁头上动土」之嫌,会导致灾祸频繁。



太岁统一年之凶祸,宜和解而不宜强镇,在我看风水的经历中也有数个是因为冲犯太岁而导致家中成员血光的案例。实际上是扰动木星磁场,加上一般装修场地物件繁杂紊乱,气场冲击之下才造成不幸事故的相应发生。



虽说世事没有绝对,但我认为装修期间人们头脑意识烦乱,某些时候潜意识与心灵上,加上空间无形磁场与个人对号作用,所以必须透过一些形式作为以缓和、禳解、安抚或慰籍,如择日或某种拜祭等等仪式的进行,事情方能顺利无碍,这也是咱华人社会的传统需求之一。



龙爷祝贺各位读者:2018新年快乐,顺风顺水,哮天迎春行大运!



12/01/2018     龙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