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古印度文明与宗教史考(九)













《古印度文明与宗教史考(九)》
9)《耆那教宗旨和理念》

《不拜偶像》

伐达摩那(即大雄)任教主时期,进一步完善了耆那教的教义,他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非婆罗门教所说的神创所以「耆那教」的世界观是没有偶像崇拜的,因为不认为是“神”创造了世界。

所以不存在婆罗门教」的三相神也就是「创造神」、「保护神破坏神三位一体的概念。

另外,神为了降魔化身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他们的佛陀觉者伐达摩那.大雄认为世界是由极微」(原子)构成,不什么”而的。









他的宗旨是:世界同时在时空上也是无限的,且只有形式上的变化。一切物质都包含两种因子,即物质因子精神因子

也就是说,灵魂和身体的结合,是随意的,无原因的,由自决定的。但遵从善恶轮回,反对杀生献祭。










七谛说

耆那教」在理念方面提出了「七谛说,即命、非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解脱七谛说」又称为「七值逻辑」。

认为宇宙万物由灵魂(命)和非灵魂(非命)组成,灵魂包括能动不动的两大类













A )能动」(命)
1)「能动」(命)灵魂,则根据感觉器官的多少分为六种:

一个器官(皮)的,如植物
二个器官(皮、舌)的,如虫
三个器官(皮、舌、鼻)的如蚁
四个器官(皮、舌、鼻、眼)的如蜂
五个器官(皮、舌、鼻、眼、耳)的,如兽
六个器官(皮、舌、鼻、眼、耳、心)的,如人。

2)「不动的灵魂存在于地、水、风、火四大元素之中。所以耆那教认为动植物非生物体内均有灵魂存在,不能任意伤害。
 









B )非灵魂」(非命)也包括两大类
1)一类是定形的物质,由原子和原子的复合体组成
2)另一类是不定形物质,由时间空间非法组成













《命、非命与原子结合论》

耆那教是印度最早提出原子论学说的宗教之一,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无始无终,是无限的、永恒的,具有两种触(粗与细,冷与热)的属性。

原子的复合体可以有多种形式,以两个相结合无限多个原子相结合,数量和次序都是无限的。原子复合体除具有触、味、香、色的属性外,还有其物理性质声音、吸引、排斥、大小、形状、可分性、不透明、辐射光和热等。

认为人们的感觉所以不同,完全由于原子结合的形式不同。这些原子由于重量而运动,不同性质的原子相结合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并且认为,原子的结合是对立的统一,其中一种是消极或否定原子,另一种是积极或肯定原子,结合物的性质完全随结合物双方原子的强弱变化而变化。(这里耆那教沿用了西方物理学概念,算是第一个融入物理概念的宗教。)


他们对不定形物质的解释是:
时间为一切存在的持续性、变化、运动提供了可能性.
空间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场所
是运动的条件,如水能帮助鱼游动
非法是静止的条件,如树荫为旅客休息提供了方便。

C) 漏入」。
D) 系缚」。










《灵魂的漏入,业障的系缚

筏驮摩那(即大雄)在时,其进一步完善了耆那教的教义,耆那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非婆罗门教所说的神创论。世界同时在时空上也是无限的,且只有形式上的变化。

一切物质都包含两种「因子」,即「物质因子」和「精神因子」。也就是说,灵魂和身体的结合,是随意的,无原因的,由自我决定的。善恶轮回,反对杀生献祭。

耆那教在宗教伦理观上,提出了漏入系缚的理论,他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类其本性是清净、圆满的,但是非生命体的物质却常常形成一种障碍,掩盖着灵魂原有的光辉,使灵魂受着束缚










这种障碍称为。他们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这种物质流入灵魂并附着于灵魂即为漏入

前面才说「耆那教」沿用了西方物理学概念,算是第一个融入物理概念的宗教,而在另一方面却又矛盾的兼容了《奥义书》的所谓「业障论」,可见得「耆那教」仍跳脱不了「雅利安人」设下的「吠陀框架」。

然而他们却把「论」稍加改造,「耆那教」认为「有八类:


1)智业遮盖灵魂的智慧
2)见业遮盖正确的直觉
3)受业遮盖灵魂的幸福滋生苦乐
4)痴业遮盖正信,产生情欲
5)寿业决定生命的长短
6)名业决定身体的特质
7)种业决定种姓、国籍
8)遮业决定性力。

这八种业是前生所定的(宿作因),它们系缚在灵魂上,要想解脱就得制御











E)制御
《持五戒修三宝》

制御」是操纵或控制的意思。他们认为制御的方法是持五戒,修三宝,实行苦行。五戒是

1. 非暴力Ahimsa——不伤害任何生物。
2. 不偷窃(Asteya——不拿经由不当方法、途径得到的东西。
3. 纯洁行(Brahmacharya——不沉溺于肉欲的快乐
4, 诚实语(Satya——只说实话且语不伤人。
5, 不执着(Aparigraha——完全不粘着人、地和物,多指钱财,也有译作不贪财者。

(其实佛教的五戒全由耆那教而来)

三宝为1正智(正确习解)、2正信(正确信仰)、3正行(正确实行)。









F )「寂静」
G)「解脱」

耆那教徒还实行各种苦行,他们认为只有苦行才能排除旧业,使新业不生,就能够达到寂静就能够使灵魂呈现出原有的光辉,从而脱离轮回之苦,获得解脱

「耆那教」非常专注于禅修,尤其是他们「天衣派」的出家人,他们独自禅修时是裸体禅修,以期达到完全寂静解脱的目地。他们认为如果身体贪执于地球的物质和食物,灵魂将很难达到完全寂静,更不可能解脱。








绝食求道sallekhana是「耆那教最为世人所诟病的习俗。有些耆那教教徒年老时,会逐渐减少食物和水分的摄入,直到绝食而亡。这个过程往往比较漫长,甚至会长达数年。

耆那教传统上认为这不是自杀,而是一种摆脱肉体、断宿业、达到「寂静」和「解脱的方法,一些典籍将它也归为教徒需遵守的戒律之一,当然,它现在已经不太常见了。 

所以年老的教徒如果有勇气断绝食物至死,是可以成就「耆那教」的最高仙人境界」对他和他的后代来说,这是非常光荣的事

大雄 入寂於「波婆城」(Pava时年七十二歲上足弟子有十一人,然大多斷食仙逝。当时信徒有四百八十万人,此派尚流传至今。








注: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后来完全出家成为「耆那教天衣派」行者,晚年更依「耆那教」的「寂静法」在山洞禅修,最后完全依照「耆那教」的圆满解脱道标准“绝食而亡”最终成为「耆那教」“仙人”。阿输迦Asoka(阿育王)就是他最疼爱的孙子。

佛教界盛传,阿育王 曾放下屠刀、弃恶从善、皈依佛教,是发扬佛教和护持佛教的圣君,但根据历史与学术界的真相还原,阿育王 才是真正颠覆佛家的罪魁祸首,他的政治策划,影响了佛家的后续发展,导致佛家内涵面目全非,经教分裂无法统一,影响广泛深远,关于这点以后文章会予以详尽阐述。

16/03/2020    龙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